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十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5次全国学术讨论会成功举办(附第十二届理事会名单)
作者:中国民族语言学会 日期:2022-11-21 浏览次数:8903

2022年11月4-6日,由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主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承办,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协办的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十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5次全国学术讨论会在海南三亚热带海洋学院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三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成功举办。大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加快构建中国民族语言学“三大体系”、促进新时代中国民族语言研究高质量发展为宗旨,就新时代民族语言学的理论创新与“三大体系”建设、民族语言研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语言研究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语言描写和比较研究、民族语言应用和交叉学科研究、民族古文字与古文献研究等议题进行交流研讨。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分会场代表合影
 

热带海洋学院(三亚)分会场代表合影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天晓,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研究员,副所长徐文华、副所长丁赛研究员,纪委书记、副所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王锋研究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孙燕青,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史海涛,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党委副书记符成彦等领导出席会议,来自150家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团体的200多位会员代表、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参加了本次会议。

 

线上部分代表合影
 

会议开幕式由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院长杨文炯教授和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黄思贤教授主持。孙燕青、史海涛和符成彦分别代表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欢迎和感谢,并分别介绍了学校概况以及新时代以来民族语言学科发展建设的成就,阐述了发展民族语言学科的路径和前景。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分会场开幕式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州)分会场开幕式
 

赵天晓书记代表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的代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致辞,他回顾了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的发展历程,对学会未来的工作提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弘扬传统、守正创新,团结奋进、发挥引领等三个方面的要求。他强调,要充分发挥国家级学会在团结学界、学术创新、政治引领和意识形态阵地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形成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全面学习格局;要立足于学科建设和研究工作实际,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研究好阐释好;要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聚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天晓致辞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副会长王锋研究员致开幕词,他肯定了学会4年来的工作,指出2021年学会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是一个来之不易的荣誉。他表示,学会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民族语言研究老一辈学者的开拓和努力,也得益于广大会员在民族语言教学、研究、管理、应用等各工作领域的辛勤耕耘。他认为,应进一步提升格局站位,增强信心使命,强化理念引领,凝聚目标方向,围绕“服务大局,服务人民”,探索中国民族语言研究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秘书长黄成龙研究员代表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做了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他从党建引领、学会日常工作、机制体制创新、理论创新、分支机构立改废、所获荣誉、不足之处等七方面全面报告了四年来学会的工作情况,并详细汇报了2019-2022年的财务收支情况。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秘书长黄成龙研究员作工作报告
 

会议第一阶段的主旨发言环节由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周国炎教授和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李大勤教授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黄行研究员作了题为《新时代民族语文工作“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政策导向》的主旨发言。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民族政策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解读,以及对民族地区语言文字工作“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的要求,是对民族地区当前及未来中长期发展阶段兼顾我国多民族多语言国情,兼顾国家通用语言主体性和少数民族语言多样性相辅相成的国家语言政策的整体表述。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既定国家民族语言政策并行不悖,新中国民族语文工作“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的经验和原则,对新形势下开展民族语文工作仍然是必要和有效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呼和研究员作了题为《实验语音学对语言学的贡献》的主旨发言。他在报告中分析了实验语音学对语言学作出的几个贡献:一是改变语言学的学科性质,用大数据(云数据)推动语音学的发展,加快了语言学研究从“经验科学”转型为“实验科学”的速度;二是推动了音系学的发展,促成了实验音系学;三是正确解释语言发展规律和演化缘由;四是拓展语言研究视野;五是促进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六是推动语言研究的标准化、规范化和自动化进程;七是促进科学保护弱势语言,抢救濒危语言的进程。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李锦芳教授作了题为《中华民族语言接触交融的特点和规律》的主旨发言。他总结了中华民族语言文字接触交融的特点和规律:一是持续时间长,应该有超过4千年的历史;二是发生地域宽广;三是参与接触交融的语言种类多、语言类型丰富;四是语言文字接触交融的方式多样,既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非通用语言文字的接触交融,也有区域通用语言文字跟非通用语言文字的接触交融;五是内生和外源引发的语言文字接触交融均有发生;六是语言文字接触传播引发了丰富多样的文字文化现象,产生了多支文字源流体系,出现了文字使用更替现象。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胡素华教授作了题为《藏缅语将来时间指称的范畴化过程及层次性》的主旨发言。她的研究立足于彝语诺苏话的将来时间指称的编码策略,在对其深度描写分析的基础上,扩展到其他藏缅语族语言,通过与彝语纳苏话、羌语、缅语的比较,说明藏缅的时、情态、语气和示证交织在一起,在不同类型的语言中时态范畴化程度产生了分化,而人称、生命度及句类的不同是影响这些动词范畴化的主要因素,其中类推和隐语是这些范畴语法化和功能扩展的主要机制。

11月5日下午及11月6日上午,会议共安排1个线下和14个线上分会场同步进行,共有160篇报告参与小组讨论。与会学者围绕语言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语言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集中讨论,并就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和朝鲜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的描写研究、历史比较研究和实验研究以及语言景观、语言资源保护等专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研讨。

热带海洋学院(三亚)分会场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州)分会场
 

会议第二阶段的主旨发言环节分别由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王双成教授、百色学院副校长吕嵩崧教授和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张四红教授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朝克研究员作了题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语言文字研究取得的辉煌成绩》的主旨发言。他认为,我国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民族文字最丰富的国家,他先回顾了我国为少数民族改革或创制新文字、在“两会”等重大政治场合上提供7种民族语言文字文件和同声传译服务、通用货币印制四种民族文字、以自愿自择原则选用其他民族文字等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政策,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民族语言文字研究事业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1949年到1979年的起步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到2011年的走向成熟和辉煌的阶段,以及新时代以来的理论创新阶段。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陈保亚教授作了题为《从严格对应和有阶分析看汉藏语的基本谱系结构》的主旨发言。他的研究基于大规模词汇调查,根据关联对应、完全对应等语音对应方法,先建立严格的语音对应关系,构拟原始语言,然后在有阶分析方法基础上,讨论了古汉语、侗台语、藏文、缅文之间的六畜词、工具质料词、数词、核心词的语源关系,并据此提出汉藏语基本谱系结构。他同时指出,汉藏语系的主干结构由汉语、藏缅语和苗瑶语三支构成。汉语和侗台语之间现有的早期对应语素根据各方面的证据看来应是接触的结果,其同源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暨南大学文学院范俊军教授作了题为《大众语言词典的编纂和用户端功能开发的几个问题》的主旨发言。他提出,保存和保护一种方言或民族语言,最重要、最基本的做法是编纂一部大众化的融媒体大词典。大众化词典应具备通俗性、知识性、指导性、便用性、市场性。编纂这类词典涉及注音和审音、拼音方案和正词法、收字收词、释义和正文编排、检字和索引、字库开发、网络用户端、词典数据管理、词典排版工具等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各方面专家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推进编纂工作。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李兵教授作了题为《瓦罕塔吉克语的音节结构和音节化》的主旨发言。他从音系学的角度描写瓦罕塔吉克语的音节结构类型、音节化以及音节化诱发的音系过程,并指出语言音节结构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词首和词末位置上的辅音丛上。音段响度序列原则无法解释所有的音节结构类型。音节化是多种音系过程的诱发因素之一,诸多语音现象可以从音节化的角度加以说明。

江苏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丁石庆教授作了题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共同体”试议》的主旨发言。他指出,伴随着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共同体”顺势而生。在语保工程社会化与可持续化进程的有序推进过程中,“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共同体”必将在“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共同体”的建设中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也必将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作出独特的贡献。

江苏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周庆生研究员作了题为《移民语言适应论》的主旨发言。他认为,移民语言适应是指移民群体长期持续跟移居国主流群体发生语言接触,从而导致移民群体原有语言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现象。语言适应分为:顺外传内(传承)、顺外弃内(同化)、隔外存内(分隔)、融外削内(融合)、游外离内(边缘化)五大类型,五种类型是共时并立的关系。解释语言适应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语言适应的过程和结果,是语言适应理论追寻的两大目标,也是典型的实证主义范式特征。

11月5日晚,召开了第十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了第十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财务报告和换届方案,并以无记名方式投票选举产生了由150名理事组成的第十二届理事会。后续举行的第十二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以无记名方式投票选出了50位常务理事。第十二届理事会第一次常务理事会会议以无记名方式投票表决选出了新一届秘书长以上的学会领导班子。

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分会场闭幕式
 

会议闭幕式由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符昌忠研究员主持。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黄思贤教授作会议总结。他认为,本次会议是一次谋划民族语言学新发展、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盛会,获得了丰硕成果,取得了圆满成功。新当选的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成龙研究员向会议通报了理事会换届结果。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成龙研究员通报换届结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研究员讲话。他首先代表民族所向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并对语言研究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了阐述和展望。他强调,做好学会的工作,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对学术社团的全面领导;二是加强学会的自身建设,进一步提升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三是要更好服务会员、服务学术,充分发挥学术平台作用。民族所将一如既往地为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的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研究员通过线上形式讲话
 

新当选的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会长王锋研究员致闭幕词。他指出,这是第一次采取多单位联合承办、协办会议的成功尝试,充分体现了协同创新发展的理念;会议的相关议题特色鲜明、领域广泛、阐释精深、创新性强,极大地拓展了民族语言研究的学术视野,深化了学术认知。他表示,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和民族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民族语言学会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守正创新,更好发挥团结学界、交流学术、服务社会的作用,不断增强学术和社会影响力。学会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是:一是把党对学会的领导落到实处,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坚持服务大局和服务人民相结合。三是提升学会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四是积极引导形成民族语言文化工作共同体,更好服务于构建和谐健康语言生活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五是整合学术平台资源,更好发挥学术引领。六是聚焦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大局,强化理论和社会引领,发挥智库功能。七是强化青年人才培养。中国民族语言学会要发扬实事求是的学术传统,团结奋进,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会长王锋研究员致闭幕词
 

 

(林春雨、王文敏、李煊执笔。林春雨,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副教授;王文敏,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副教授;李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二届理事会领导班子成员

王锋,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朝克,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原党委书记

吴英喆,副会长,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教授、副院长

吕嵩崧,副会长,广西百色学院教授、副校长

陈保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教授、主任

钟进文,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教授、院长

周国炎,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教授、副院长

符昌忠,副会长,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教授、原院长

艾尔肯•阿热孜,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副院长

李云兵,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编辑部主任

丁石庆,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教授

李大勤,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李锦芳,副会长,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教授

黄成龙,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

王双成,副秘书长,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燕海雄,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达胡白乙拉,副秘书长,内蒙古大学社会科学处教授、处长

刘正发,副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教授、党支部书记

陈国庆,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副主任

龙从军,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副主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名单

(50人,按姓名音序排列)

艾尔肯•阿热孜,维吾尔族,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副院长

薄文泽,汉族,北京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原常务理事

曹道巴特尔,蒙古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原常务理事

朝克,鄂温克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原党委书记,原副会长

陈保亚,汉族,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教授、主任,原常务理事

陈国庆,佤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原常务理事

达胡白乙拉,蒙古族,内蒙古大学社会科学处教授、处长

达哇才让,藏族,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译审、副主任

戴红亮,汉族,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教授,原常务理事

丁石庆,达斡尔族,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教授,原副秘书长

范俊军,汉族,广州暨南大学文学院研究员,原副会长

符昌忠,汉族,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教授、原院长

何彦诚,侗族,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原常务理事

呼和,蒙古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原常务理事

胡素华,彝族,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教授

黄成龙,羌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原秘书长

黄如猛,壮族,广西民族语文研究中心主任

姜镕泽,朝鲜族,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教授

金光洙,朝鲜族,吉林省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教授

康忠德,汉族,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

李大勤,汉族,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原常务理事

李锦芳,壮族,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教授,原常务理事

李旭练,壮族,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副局长,原副会长

李云兵,苗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原常务理事

李泽然,哈尼族,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教授,原常务理事

刘丹青,汉族,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原常务理事

刘劲荣,拉祜族,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教授,原常务理事

刘正发,彝族,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教授、党支部书记

龙从军,汉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副主任

龙耀宏,侗族,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原院长,原常务理事

罗自群,汉族,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教授

吕嵩崧,壮族,广西百色学院教授、副校长

欧光明,傈僳族,民族出版社编审,原常务理事

普忠良,彝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编审

汪锋,汉族,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

王锋,白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原副会长兼法人

王莉宁,汉族,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常务副主任

王双成,藏族,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原副秘书长

吴英喆,蒙古族,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教授,原副会长

燕海雄,汉族,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原副秘书长

杨通银,侗族,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教授、党支部书记,原常务理事

尹蔚彬,回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余金枝,苗族,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原常务理事

曾晓渝,汉族,天津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原常务理事

张定京,汉族,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原常务理事

张四红,汉族,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院长

赵金灿,白族,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副教授、副院长

钟进文,裕固族,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教授、院长

周国炎,布依族,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教授、副院长,原副秘书长

朱俊玄,汉族,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中心副编审、编辑室主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二届理事会理事名单

(150人,按姓名音序排列)

艾尔肯•阿热孜,维吾尔族,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

白碧波,哈尼族,云南省玉溪师范学院

白音门德,蒙古族,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

薄文泽,汉族,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布日古德,蒙古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曹道巴特尔,蒙古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常山(长山),蒙古族,黑龙江大学满语研究所

朝克,鄂温克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陈保亚,汉族,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陈国庆,佤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陈荣泽,汉族,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

丛珊,汉族,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达胡白乙拉,蒙古族,内蒙古大学社会科学处

达哇才让,藏族,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

戴红亮,汉族,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

刀洁,傣族,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

德•萨日娜,蒙古族,内蒙社科院蒙古语言研究所

邓戈,藏族,西藏大学文学院

丁石庆,达斡尔族,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

杜兆金,汉族,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多杰东智,藏族,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

范俊军,汉族,广州暨南大学文学院

范丽君,汉族,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符昌忠,汉族,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学院

格根哈斯,蒙古族,包头师范学院

郭龙生,汉族,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哈斯其木格,蒙古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韩国君,蒙古族,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

何嘎拉桑,蒙古族,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

何彦诚,侗族,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洪波,汉族,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呼和,蒙古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胡素华,彝族,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

胡晓东,苗族,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

黄行,汉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黄阳,汉族,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黄成龙,羌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黄平文,壮族,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黄如猛,壮族,广西民族语文研究中心

黄树先,汉族,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黄思贤,汉族,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黄晓蕾,汉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江荻,汉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姜镕泽,朝鲜族,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

蒋颖,汉族,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

金光洙,朝鲜族,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

金理新,汉族,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金莉娜,朝鲜族,黑龙江省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金青龙,朝鲜族,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

经典,汉族,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

康忠德,壮族,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孔江平,汉族,北京大学中文系

李兵,汉族,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

李春风,汉族,北京华文学院

李大勤,汉族,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李锦芳,壮族,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

李素秋,汉族,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李云兵,苗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李泽然,哈尼族,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

力提甫•托乎提,维吾尔族,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

林幼菁,汉族,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刘宾,汉族,山东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

刘岩,汉族,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

刘宝俊,汉族,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刘丹青,汉族,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刘劲荣,拉祜族,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

刘希瑞,汉族,河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刘正发,彝族,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

龙丹,汉族,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

龙从军,汉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龙国贻,汉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龙耀宏,侗族,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

罗自群,汉族,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

吕嵩崧,壮族,广西百色学院

苗东霞,汉族,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

木仕华,纳西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木再帕尔,维吾尔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牛汝极,汉族,新疆师范大学

欧光明,傈僳族,北京民族出版社

潘家荣,汉族,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语言科学研究中心

彭茹,汉族,湖南师范大学

普学旺,彝族,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

普忠良,彝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青格乐图,蒙古族,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学院

邱富元,彝族,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冉启斌,汉族,南开大学文学院

饶敏,汉族,重庆工商大学国际商学院

热孜娅•努日,维吾尔族,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

任国俊,蒙古族,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

邵明园,汉族,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石德富,苗族,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

时建,汉族,青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孙伯君,汉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田静,土家族,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

田洋,土家族,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汪锋,汉族,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王锋,白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王振,汉族,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跟国,汉族,大同大学文学院

王国旭,彝族,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王海波,汉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王莉宁,汉族,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

王双成,藏族,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王育弘,佤族,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韦景云,壮族,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

韦名应,壮族,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

韦如柱,壮族,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

韦述启,水族,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

韦树关,壮族,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韦学纯,水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文英,蒙古族,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

吴秀菊,苗族,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

吴雅萍,汉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吴英喆,蒙古族,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

奚寿鼎,白族,云南民族出版社

辛世彪,汉族,海南大学文学院

熊玉有,苗族,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徐世璇,汉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燕海雄,汉族,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杨艳,彝族,云南玉溪师范学院国际文化学院

杨光远,傣族,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学院

杨通银,侗族,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

杨再彪,苗族,湖南省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意西维萨•阿错,藏族,天津南开大学文学院

尹明,白族,云南财经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

尹蔚彬,回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余金枝,苗族,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曾晓渝,汉族,南开大学文学院

张军,汉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张雷,黎族,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

张霞,白族,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张定京,汉族,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

张会叶,彝族,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学院

张四红,汉族,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张铁山,汉族,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

赵阿平,满族,黑龙江大学满语研究所

赵江民,汉族,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赵金灿,白族,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

赵敏兰,瑶族,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照日格图,蒙古族,内蒙古大学蒙语文研究所

郑伟,汉族,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钟进文,裕固族,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

周国炎,布依族,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

周俊勋,汉族,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周毛草,藏族,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

周庆生,汉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周学文,汉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朱俊玄,汉族,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中心

朱艳华,汉族,北京语言大学中国周边语言研究中心

庄会彬,汉族,山东大学威海校区文化传播学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来源:原创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院6号楼     邮政编码:100081
E-mail:zgmzyy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