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语文规范化标准化成果与动态
日期:2018-11-13 浏览次数:844

动态:

全国藏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换届

并发布十八大以来藏语新词术语

来源:教育部语信司

2018年4月28日,全国藏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换届暨十八大以来藏语新词术语发布会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召开。中央西藏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斯塔,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安七一,总干事郑堆,原总干事拉巴平措,以及中央统战部七局、教育部语信司和国家术语与语言内容资源标准化委员会等部委代表以及西藏和四省藏区藏语言专家和藏语言工作者参加会议。

会议向新一届委员颁发了聘书,发布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近1500条十八大以来的藏语新词术语。

 

 

国家标准委最新发布的信息技术领域国家标准

来源:国家质检总局

2018 年 6 月 7 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关于民族语文的5项国家标准,2019 年 1 月 1 日开始实施。具体项目如下:

1、GB/T 36331-2018 信息技术回鹘式蒙古文名义字符、变形显现字符和控制字符使用规则

2、GB/T 36335-2018 信息技术藏文字符排序规范

3、GB/T 36337-2018 信息处理用藏语词类标记集

4、GB/T 36338-2018 信息处理用藏文文献文本信息标记规范

5、GB/T 36472-2018 信息处理用藏语短语分类与标记规范

 

 

《信息化条件下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建设规划》发布

 来源:教育部语信司

2018年7月6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语委)发布《信息化条件下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建设规划》。该规划由国家语委研究制定,目的是为贯彻落实《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推动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建设全面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要求。

 

 

学术成果:

藏语人名汉译规范化研究

来源:《青海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

藏族人名是特殊词语,其翻译不同于一般词语的翻译,应特殊对待。但藏语人名被汉译时,由于缺乏统一的译写规则与管理等原因,译者各行其是,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不利于汉语文的规范。论文作者仁增、傅利平、桑杰认为,为了使译名得以统一规范,翻译时一定要坚持名从主人和约定俗成两大原则,音译要力求准确,避免使用方言词和多音词,尽量选用汉语常用字或通用字,忌用生僻字、贬义词及生意词,绝不能信手拈字对译。另外还要注意藏语人名译名外名化等倾向。藏语姓与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故姓之翻译与名字翻译同等重要,同样需要规范,其译名用字应多参照《藏汉大辞典》相关译名,并尽量采纳使用,以便统一,同时尽量避免使用在历史上曾指代其他民族及其姓氏的特定词。翻译藏语各种重名,则要按同译方法处理,不能任意增添各种临时性附加成分加以区别后进行再翻译,否则会造成新的混乱。对各种一名多译要采取排除法,选择其中较普遍的和常用的作为规范译名,力求一名一写或一名一译。翻译时所依原文语音应以藏语书面读音为准,并依照汉语普通话译写,绝不能以各种方言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使大部分译名得以统一。

 

 

汉—藏人名用字音译规则研究

来源:《中文信息学报》2018年3月第32卷第3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藏文在互联网上广泛使用,政府主办的报刊、杂志也逐渐有了网络版,大量的汉文材料被翻译成藏文。翻译者在音译汉文人名用字时,未能遵从统一的音译规范,导致同一人名存在多种音译形式。论文作者龙从军、豆格才让、刘汇丹统计了五家藏文网站2015年的所有材料,共计获得20.39万篇文章,藏文音节字约1.01亿。整理分析后发现一些公众人物的人名用字音译形式比较混乱,不但影响信息交流,而且不利于藏文自然语言处理。该文详细分析了音译混乱的原因,提出在汉—藏人名用字音译时,需要制定一一对应的音译原则,同时注重原则实践的可行性和一致性。翻译者在音译汉—藏人名用字时必须严格遵从音译原则,推行音译原则还需要依靠相关政府机构和部门。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院6号楼     邮政编码:100081
E-mail:zgmzyy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