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第三会议室,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文字文献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曹道巴特尔研究员以《关于语言学理论与方法的演进》为题目,给研究生院民族学系部分博士研究生及硕士研究生进行讲座授课。
曹道巴特尔研究员在本次讲座中主要讲解两部分内容,一是混沌语言学之前的语言学发展历程;二是浑沌语言学理论与方法。
浑沌语言学之前的语言学发展演变历程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语文学,语文学无法称为真正的语言学,它是文献研究的一个附属品,一般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等。语文学的讲解一般不区分语音和文字,字形和读音通常被结合在一起。第二阶段为历史语言学,历史语言学以历史主义为基础,从历史的联系和变化发展中考察对象、运用历史主义的原则,以比较的方法,发展、联系的视角来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这一阶段代表人物有:洪堡特、波特、施莱歇尔、拉斯克等。其中,洪堡特的观点对后续的语言学发展有强大的的影响力,他认为“人天生有创造语言的能力,且语言的特性是其民族的特有财产”。第三阶段为结构语言学,结构语言学有三个学派,(1)布拉格学派(2)哥本哈根学派(3)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结构语言学理论与方法影响人文社科的发展,其严密的分析方法渗透到人类学、哲学、心理学和文艺批评等其他研究领域。第四阶段为形式语法阶段,即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形式语法是计算机时代初期的语言学,人类在演化过程中已经具备获得语言所需的类别,这些类别控制我们话语的“深层结构“;句子的形成,是由于把深层结构转变为表面顺序的“转换生成语法”不断操作的结果。有限的规则,可以造出无限的句子。然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普遍语法理论,都在避开意义和其他因素,试图在形式模式中得到解决语言的问题,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与争议。
浑沌语言学的产生背景是认知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言学。浑沌语言学从浑沌学得到启发,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首先建立起文化语言学的崭新学派,创立者为张公瑾先生。其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基础是中华文化中的整体性思考方式,其视角是语言的非线性特征,核心方法是整体性把握。运用浑沌学的奇异吸引子、平衡与平衡破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确定性动态结构的运动等一系列的原理来考察语言及其发展。在浑沌文化语言学理论中,语音是物质文化,语法形态是制度文化,词汇是精神文化。在过去的十来次专题讨论会上不断加深了浑沌语言文化学研究,部分研究从文化语言学发展到语言形态的发展变化问题,有的研究为深化理论体系而努力。
张公瑾先生指出开展八个平面和要遵循的九个原则。八个平面:即能够用浑沌学思想来考察的语言的不同层面和不同方面,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系属、类型、分布、文字、整体八个方面。九个原则:(1)系统平衡性原则(2)异源联想原则(3)名实相关性原则(4)异物同构型原则(5)中心边缘依存性原则(6)语言思维统一性(7)初值延续性原则(8)演化随机性原则(9)整体性原则。张公瑾先生希望学者们用浑沌学的眼光看世界,看语言,而不要只停留在对浑沌理论的理解和认识上。
浑沌语言学与哲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有着有机关系,所以整体性把握是必要的研究方法。在浑沌语言学中,语言学史立足之本,哲学和浑沌学是思想和方法的根源,社会学、文化学是其成长环境。浑沌语言学以哲学、浑沌学、语言学的结合为基础开展理论研究,以社会学、文化学、语言学的结合为基础开展应用研究。这是浑沌语言学学科体系的框架和研究方向。
社会生化系统是客观存在着的信息系统和控制系统,本身是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研究对象。社会科学必须适应这种综合性质课题的自身特点,树立整体观点、系统观点。只要我们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跨学科性,把所研究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分析其内在要素及其内部关系,使其成为更大系统的子系统,正确地处理系统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助长有益的发展,控制消极的因素,才可以更有效地保护我们多元一体的、绿色的、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语言文化生态格局。
本次讲座虽然以语言学理论为主题,但在座的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们了解浑沌学的理论和方法之后,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够系统地整体性视角了解语言学发展历程,努力追寻用科学的视角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同学们广泛的赞誉,为不同学科领域的同学普及了语言学基础理论,开阔了研究视野,拓宽了研究领域,受益匪浅。
会场一角
曹道巴特尔研究员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