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来,国内在突厥语族语言研究方面,主要是在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西部裕固语、柯尔克孜语、撒拉语、图瓦语和塔塔尔语研究,出版了一些有价值的著作。它们涉及到语音、形态句法、方言描写、比较研究、语言学习、语言教学、语言政策、双语、翻译、语言信息处理、词源研究、地名研究,情态研究等领域。其中在语言比较,翻译和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方面的成果比较多。比较研究主要涉及到维吾尔语和汉语、哈萨克语和汉语比较。计算机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在计算机语言工程、语言信息处理。形态句法方面有三篇相关论文包括撒拉语、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比较研究包括亲属语言之间的比较和不同类型的语言之间的对比。其涉及到西部裕固语与《突厥语大词典》的比较,撒拉语和土库曼语的比较,维吾尔语和汉语的对比等。今年方言研究的成果比较少,其涉及到维吾尔语喀什和和田方言。
有关语言学习、教学与语言政策的论文,相比其他领域较多。它们包括柯尔克孜语的使用状况及对策,迁移理论在英语学习中起的作用,语言类型、语言环境和互联网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二语习得、哈萨克语和维吾尔语的教学方法、撒拉族的家庭语言政策等。词源研究方面的著作极少。有关翻译方面的著作的差不多有10篇论文,此方面的著作包括维汉翻译,哈汉翻译研究。一篇研究综述献给《突厥语大辞典》40年以来的研究状况。地名研究方面的一篇论文是关于清代的地名分析,另外两篇是维吾尔语和田地名研究.
形态句法
潘奥在《科学经济社会》 2019 年 第 2 期发表的《孟达撒拉语数范畴的类型学考察》 一文,对撒拉语数范畴进行探讨。他根据撒拉语的数范畴呈单数/双数/复数三分系统分布,并在形态、词汇、句法三种表现形式体现在名词、动词和代词上的性质,指出了撒拉语的数词与突厥语族诸语言在数范畴上的某些共性,同时也反映了语言接触方面藏语对其的影响。
李玮龙、塞麦提·麦麦提敏《文教资料》2019年10期发表的《维吾尔语形容词搭配关系初探》 一文对维吾尔语形容词与其他词类的强弱组合、其所在位置、形容词的搭配类型及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探寻其搭配的规律。
郭昊在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年24期发表的《哈萨克语否定语法范畴》一文探讨哈萨克语的形态、虚词、语调手段均可参与构成否定,表达种种否定意义,且哈萨克语否定句的焦点和句中否定的焦点是可以独立的现象。
词汇研究
阿比力克木·西尔牙孜旦于《新西部》 2019 年 02 月中旬刊49发表的《浅析〈突厥语词典〉及其中的对偶词》一文概述了我国语言学鼻祖麻赫默德·喀什噶尔里1072年至1074年编纂的《突厥语词典》的相关内容,并对词典中的对偶词进行了具体分析。
比较研究
阿尔斯兰发表于《河西学院学报》2019年第35卷第3期发表的《西部裕固语所保留的“厥语语大词典”中的一些古老词汇》文,在陈宗振教授相关研究基础上,以亚拉格部落土语为例,对于《突厥语大词典》(第一卷)当中所保留的词汇进行了梳理,并与东部裕固语进行了比较研究。
马伟发表于《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9年02期的《土库曼语与撒拉语比较研究》一文结合土库曼语和撒拉语的实际材料,从历史、文化、语言的角度出发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在语音上作者指出撒拉语和土库曼语的根本区别是长短元音的音位区别,塞音的清浊或者送气不送气的区别。形态方面比较土库曼语与撒拉语名词构词附加成分、名词范畴、形容词的比较及形式、代词、数词、动词的构词词缀、否定形式、时态等并指出两种语言之间很 著 的 差 别 就是土 库 曼 语 动 词 有 人 称 的 范 畴 , 而 撤 拉 语 动 词 则 没 有 人 称 差 别。句法方面两者的根本区别是是否用系动词和存在动词。词汇方面土 库 曼 中 除 本族 语 固 有 词 外 , 还 有 大 量 的 阿 拉 伯 语 、 波 斯 语 和 俄 语 借 词 , 而 撒 拉 语 却 拥有 许 多 汉 藏 语 借 词。
王海波在《满语研究》2019年01期发表的《从言语交互功能分析语气助词—以维吾尔语“?u”和汉语“呢”的比较为例》一文,对汉语的“呢”和维吾尔语的“?u”助词进行比较。王海波指出维吾尔语语气助词?u与发话者、命题、听话者之间的关系,即主观性、交互主观性及礼貌性等, 并总结出由于?u在主观性上不一致,而交互主观性是一致的,因此,可以推断"交互主观性"是?u的原型功能。此外,汉语相近语气助词"呢"和维吾尔语?u的句式使用条件不完全相同,延伸功能也有区别。
顾永琴在《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07期发表的《汉语语气词“啊”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形式》一文,通过语料分析考察语气词“啊”在维吾尔语中对应表达的若干形式,以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及翻译有所帮助。
张多鑫于《现代盐化工》2019年02期发表的《浅谈汉维语差异及汉维文化差异》一文分别对汉维语言概论、汉族文化、维吾尔族文化以及汉维语言及文化等4部分进行对比论述。
杨将、罕克孜·卡力在《汉字文化》2019年05期发表《论汉维语被动句的表达特点》的论文,从维吾尔语被动语态着手,对维吾尔语被动语态的定义、分类等进行阐述。
李佳、赵江民在《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02期发表的《“禁止”语义的汉维表现形式对比》一文,探析了汉维"禁止"语义的表现形式及其异同。
《品位经典》2019年01期发表的《国家通用语教学研究中汉维谚语格标记对比》 论文,通过对汉语和维吾尔语谚语中格标记(介词、格语缀、语序等)的形式、句法位置等方面进行对比考察,分析汉语和维吾尔语格标记的异同,认为显性格标记(如介词、格语缀等)处于句法表层结构中,依附名词性语义成分而存在,在句法结构中所依附的位置及其选用时所受的限制存在语言差异。
对汉语和维吾尔语进行对比的另一篇论文是由木那瓦尔·吐送尼牙孜撰写的,在《西部学刊》2019年01期发表的《形态学视域下的现代汉语和现代维吾尔语名词研究》。该文对现代汉语和现代维吾尔语词法构形、句法构词方式和其组合形式进行双向对比和单向分析,认为虽然维吾尔语名词形态变化复杂,但有一定的规则;汉语虽说缺乏形态,但在词序和语序的辅助下同样可以表现出超强的形态变化,而且它们之间还存在许多相同之处。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汉语是孤立语,而维语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纯粹的黏着语,双语环境下的汉语、维语相互影响和借鉴,处在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中。
方言研究
古拉米巴尔·阿布杜外力、冯瑞于《中国民族博览》2019年05期发表《维吾尔语喀什土语的语流音变现象》 的一文,以维吾尔文学语言和喀什土语为依据,探讨维吾尔语喀什土语的语流音变现象,提出了理论和实践分析方面的见解。
阿卜杜热伊木·阿卜杜拉在《中国民族博览》2019年04期发表的《维吾尔语和田方言墨玉土语的特有词汇及特点》一文中,对墨玉土语特有的词汇和特点以及中心方言与墨玉土语特有词汇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翻译研究
《突厥语大词典》是我国突厥语文学家麻赫穆德·喀什噶里于公元11世纪编撰的一部用阿拉伯语注释突厥语词的百科全书式巨著。 《突厥语词典》原稿早佚,存世的1266年手抄本是个孤本。美国学者罗伯特·丹柯夫和詹姆斯·凯利依据该抄本的原件,将《突厥语大词典》翻译成三卷本的英文全译本。底本研究是保障译本质量的前提条件。潘帅英 & 王宏印在《西北民族研究》 2019年第2期发表的《“突厥语词典“英译者的底本研究摭谈》一文,对《突厥语词典》的底本翻译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本文对丹柯夫和凯利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科学方法进行详细地梳理和评析,概括出具体运用的研究方法,即历史考证类研究,如对原著成书时间的合理推断;运用现代技术考证类研究,如通过笔迹墨色辨认识别不同传阅者的信息;语言校勘考订类研究,如对抄本中拼写错误、错别字的校订。潘帅英 & 王宏印十分肯定英译者的底本研究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并希望本文所指出的译者的研究方法和认真的学术态度对国内学者的研究有所助益。
唐元芳撰写的《关联理论视角下维吾尔语幽默的汉译研究》硕士论文,尝试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如何使维吾尔语幽默汉译达到语用等值,如何使原文中的幽默效果能够在译文中完全的表现出来。笔者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根据古特的翻译策略,提出了言语幽默的翻译策略:直接性语用翻译策略和间接性语用翻译策略。直接性语用翻译策略分为对等转换法、巧合双关法、以及注释法;间接性语用翻译策略分为替换法、增词法和措辞法。
杨文玉的硕士论文《红楼梦》维译中人称代词的语料库考察》以《红楼梦》的汉语文本和维吾尔语译文语料作为研究基础,通过语料库的方法对其中人称代词的显化、使用频度、句子成分等方面的实例进行分析并考察了汉维人称代词的对应情况,探讨汉维人称代词特性差异。
布阿依夏·艾孜孜的硕士论文《维吾尔语空间隐喻及其汉译研究》对维吾尔语方位词表达的隐喻进行分析, 探讨关于维吾尔语空间隐喻的表达的范围、条件、地位关系、时间、序位、人际关系、等级、数量等领域及其原因。通过分析论证维吾尔语空间隐喻翻译成汉语时,要采用的翻译方法。
张苗的硕士论文《现代汉语羡余信息的维译研究》,通过对现代汉语羡余信息及其维译情况的考察,发现汉语和维吾尔语在表达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汉语在表达羡余时语用表达作为先导,多使用词汇标记,而维吾尔语的羡余表达则是通过词汇标记和语法标记体现,受到句法形态对语用表达的制约。
杨将于《中国民族博览》2019年03期发表的《论汉族人名的维吾尔语翻译》一文, 从维吾尔语与汉语翻译的关系入手,针对当前维吾尔语中汉族人名的新生特点制定了维吾尔语字母与汉语拼音的映射关系表,并对维吾尔语中汉族人名翻译出现的疑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十八大、十九大报告”是具有代表意义的政治文献,它的出版不仅是给国家的政治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而且对词汇学也能带来一些新的词汇。米依热·努尔阿斯力 《“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中特色词汇哈译研究》的硕士论文以“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中具有代表性的特色词汇为研究对象,包括政治术语、政治习语、成语、古诗文等,总结归纳出政治文献翻译中特色词汇的翻译方法、翻译原则、翻译技巧。
唐波拉提·托肯的硕士论文(伊犁师范大学)《 体育专业术语汉哈翻译研究》主要论述了现代体育术语的翻译方法和技巧,针对翻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和翻译的优势,总结了体育术语在汉哈翻译中的现状,并且提出了一些优化对策。
(http://www.ylsy.edu.cn/)
研究综述
潘帅英于《辞书研究》2019年第一期发表的《〈突厥语词典〉国内四十年(1978—2017)研究综述》一文, 梳理了四十年来《突厥语词典》的研究成果,以期今后的学者能够吸收借鉴,及时更新研究方法,拓宽研究思路,对译本进行文本翻译批评,为译本的重译提供建设性的学术意见。
计算机语言学语(语言信息处理 )
阿依古丽·哈力克卡哈尔江·阿比的热西提艾山·吾买尔吐尔根·依布拉音等作者在《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9年09期发表的《维吾尔语-汉语量词短语的神经机器翻译》一文,针对语料不足引起的维吾尔语-汉语量词短语翻译性能不佳及歧义量词的翻译结果乱等问题,提出基于多编码器多解码器的维吾尔语-汉语量词短语神经机器翻译方法。将汉语语料进行自动处理和筛选,收集包含量词的维吾尔语-汉语量词短语语料,使用多编码器多解码器结构,搭建具有更强生成能力的多编码器多解码器维汉神经机器翻译模型。计算BLEU值得到了36.41,并通过对比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古丽尼格尔·阿不都外力吐尔根·依布拉音卡哈尔江·阿比的热西提·王路路在《中文信息学报》2019年08期发表的《基于Bi-LSTM-CRF模型的维吾尔语词干提取的研究》一文,提出了基于Bi-LSTM-CRF的维吾尔语词干提取模型,将字符作为最小切分单位,选取维吾尔语字符特征、音类特征以及语音特征为候选特征,结合模型进行实验。实验表明,该文提出的Bi-LSTM-CRF模型在维吾尔语词干提取任务上,F1值达到了88%,在融入手工提取的候选特征之后,F1值提高了1.8个点,有效提高了词干提取的准确性,缓解了上述问题带来的影响。
李高鹏,艾山·吾买尔《现代计算》2019年17期发表的《融合词性的维吾尔语文本分类研究》一文,根据现代维吾尔语的文本分类进行试验结果,指出与传统语料相比,根据词性过滤过的语料对多数分类器实验的准确率均有所提高,并且大大缩短训练时间。目前维吾尔语文本分类仍存在特征空间的高维度问题以及文本向量表示的高稀疏性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根据词性特征过滤掉对文本分类无意义词或者包含少量分类特性的词汇,然后分别在KNN、决策树、SVM、CNN、RNN、CNN-BLSTM等分类器上进行实验。
计算机技术结合语言学的另一篇论文,《维吾尔语语义本体辅助构建系统研究》由杨勇、任鸽等撰写,发表于《数字技术与应用》2019年05期。本文设计了维吾尔语语义本体的构建方法,设计了维吾尔语语义本体辅助构建系统。该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维吾尔语语义本体库的构建效率,加快建设维吾尔语语义本体库的建设周期。
徐学斌吾尔尼沙·买买提阿力木江·艾沙朱亚俐库尔班·吾布力在《计算机工程与应用》发表的《聚类+连体段判别的维吾尔文档图像单词切分》一文,在对文档图像进行投影处理的基础上,通过K均值聚类算法(K-means)对文本行中所有连体段之间的间隙进行聚类分析得出最佳的间隙判别阈值,然后对所有连体段进行筛选和粗略识别,并结合对间隙的阈值判别结果来确定单词的精确切分点和获取被拆分书写单词的位置信息。
除了上述论文,还可以指出由杨启萌、禹龙、田生伟、艾山·吾买尔撰写的,在 《自动化学报》发表的《基于多注意力机制的维吾尔语人称代词指代消解》,阿里甫·库尔班艾山江·亚生, 张丹丹在《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9年07期,发表的《维吾尔语KP_V句型的文法手语编辑系统的设计》 ,张新路,王磊, 杨雅婷等在《厦门大学学报》2019年02期发表的《基于子词信息的维吾尔语词项规范化》,吴浩、艾山·吾买尔、王路路、卡哈尔江·阿比的热西提、吐尔根·依布拉音等在 《厦门大学学报》2019年02期发表的《维吾尔语词向量的评测研究》等论文。
季朝鲁门、巴图格日勒格、根塔娜、德格吉呼、马丹阳在《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9年01期》发表的《新疆图瓦语非词首音节短元音声学分析初探》一文基于"新疆图瓦语语音声学参数数据库"对新疆图瓦语的非词首音节短元音的第一、第二共振峰(F1、F2)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出词首短元音声学元音图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和定型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详细描述了新疆图瓦语短元音的舌位高低、前后开口度等分布格局。
语言学习、教学与语言政策
郭迪迪、 杜秀丽、 张尚等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19年03期发表《新疆柯尔克孜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对策》的一文中探讨如何提高柯尔克孜人的普通话水平的同时在尊重语言演变趋势与保护语言多样性之间寻求平衡的重要性。
杨将在《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02期发表《论互联网+时代网络对维吾尔语学习的影响》的论文以喀什大学维吾尔语专业为例探究在互联网+时代对维吾尔语专业学生的维语学习产生的影响。
石甜甜《中国民族博览》2019年03期发表的《语言环境对维吾尔语学习的影响》一文,从语言环境的两个方面(课堂语言环境和课外语言环境)出发,研究不同的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效率的影响。
范晓婷、阿依仙木古丽·吾甫尔《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年03期发表《汉语母语者维吾尔语韵律边界时长特征的二语习得研究》一文,以第一语言为汉语的维吾尔语学习者的朗读语料为实验对象,以维吾尔语本族语者朗读韵律的基线数据作为参照,考察韵律边界等级对汉语母语者维吾尔语朗读韵律边界的时长特征产出的影响。他们建议在汉语母语者的维吾尔语语音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对韵律边界以及韵律层级关系的认知和训练,更应注重韵律边界声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训练,使其产出的韵律更接近本族语者的水平。
陈栩茜、努尔比亚·卡德尔、李倩、张积家在《贵阳学院学报》2019年01期《语言类型影响维吾尔语-汉语双语者动宾语序提取》一文,采用搭配合理性判断任务,考察熟练维吾尔语-汉语双语者在加工动宾短语时对语序结构的提取。
结果表明:(1)汉语被试和维吾尔语被试在完成搭配合理性任务时均出现稳定的语序效应;(2)维吾尔语被试在提取语序信息时受语言类型影响,语序提取速度出现了语言依赖性效应,在汉语条件下优先提取了汉语的语序信息,在维吾尔语条件下优先提取了维吾尔语的语序信息。
朱效惠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年01期发表的《维吾尔族学生英语请求策略中维吾尔语、汉语迁移研究》一文,采用电子邮件写作任务和回顾性访谈收集数据,以Blum-Kulka et al.(1989) CCSARP框架为基础,通过对比三语组和对照组,分析维吾尔语、汉语对学习者英语请求策略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维吾尔族学生英语请求策略在语气引导型、需要陈述型、探询型使用上均存在维吾尔语、汉语迁移,呈现复杂特征,但从使用频次和用法上看,三语组与汉语本族语者组更为接近、受汉语影响更大,是二语水平、近现率、感知文化距离、语言环境及英语教师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热阿孜依汗·巴依安阿得《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36期发表的 《第二语言教学中哈萨克语“领属格”的教与学》 一文,通过收集和观察学生作业和试卷上的偏误,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考察非母语学习者学习哈萨克语过程中在"领属格"的使用中存在的偏误。通过分析找出造成偏误的原因, 以及哈萨克语第二语言教学中"领属格"的学习技巧和教学方法。
妥洪岩、李增垠于《民族论坛》2019年02期发表的《撒拉族家庭语言政策个案调查研究》 一文,通过对个案家庭观察和访谈,从语言意识形态、语言实践、语言管理三方面来分析个案家庭中父母对撒拉语和汉语的观点与实践,探究个案家庭的语言政策。他们的研究显示,自下而上的家庭语言政策,对减缓本族语的流失,强化其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张红于《智库时代》2019年31期发表的《维吾尔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文主要讲述维吾尔语阅读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词源研究
阿卜杜吾普尔·热合曼在《理论观察》2019年01期《再谈现代维吾尔语
“Lata”一词的词源》一文探讨"Lata"一词的词源问题,并将"Lata"一词初步认为,不是波斯语借词,而是19中后期到20世纪初,从我国西北地区迁到新疆的汉族人跟当地的维吾尔族等各少数民族相互交融、生活、彼此学习的过程中经过音译的方式借入现代维吾尔语并且发生了词义扩大现象。
地名研究
地名是地域的一种语言文字代号,它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清代南疆契约文书中的地名便是南疆多民族文化的反映。古力阿伊木·亚克甫、张伊雪于 《文化学刊》2019年08期发表的《清代南疆地名探析——以南疆契约文书为例》一文,通过对清代南疆契约文书中的地名分析,揭示清代南疆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特点。
阿卜力米提·阿卜杜热合曼在《中国地名》2019年03期发表《和田县地名的构成形式》的一文,对现代和田县维吾尔语地名进行初步探讨,并地名的意思与组成形式的用法进行分析。笔者在《中国地名》2019年04期发表的《和田县维吾尔语地名NN结构研究》一文中,通过对光杆NN结构进行的有些试验方法,得出光杆NN结构不遵守泾渭分明的名词短语和复合词的二分法,而更符合分以连续统(continuum)为基础的名词短语,结构词(constructs)和复合名词的结论。他在《中国地名》2019年05期发表的《和田维吾尔语地名初探》另一个论文,对和田县维吾尔语地名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并地名的意思与组成形式的用法进行分析。
情态研究
林青于《语言科学》2019年02期的《维吾尔语传信表达中的“第一人称效应》一文,对维吾尔语传信表达中的"第一人称效应" (first person effect)进行详细的分析。她探讨维吾尔语传信表达中的"第一人称效应"主要表现为当第一人称与间接感知、推断和传闻表达形式共现时用于表达说话人的某种无意识状态,这一效应可以从认知上的延迟实现和概念距离两个维度进行解释。
郭昊在《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年12期)和(2019年18期)发表的两篇论文涉及到哈萨克语的话题和焦点。上述两篇论文分别探讨哈萨克语可通过语调、虚词、语序等语法手段标记句子焦点和话题的特点。
学术会议
2019年3月24日,由《民族文学》杂志社主办的“2019《民族文学》维吾尔文版作家翻译家培训班”开班仪式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阎晶明,《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党委书记兰智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文翻译局原局长铁来克•依布拉音,中央民族大学维吾尔语言文学系主任、教授艾尔肯•阿热孜等出席开班仪式。开班仪式由《民族文学》副主编陈亚军主持。此次培训班为期5天,共有20名维吾尔族作家、翻译家参加培训。培训班针对维吾尔文文学创作与翻译的需要,精心设计和安排了文学和翻译课程。包明德、铁来克•依布拉音、艾尔肯•阿热孜等著名专家学者为学员授课,同时还安排了座谈、研讨会和文学实践活动。www.chinawri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