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5-26日,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学术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和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南开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江苏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内蒙古大学、新疆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等国内5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168位专家学者作会议发言并交流。
会议开幕式由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秘书长周国炎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王丽萍,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孙宏开先生,中央民族大学荣誉资深教授、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名誉会长戴庆厦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名誉会长黄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王锋,国家民委中国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院院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曲木铁西,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纪委书记、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李旭练,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语言文字工作处处长丁文杰等领导和嘉宾出席,王丽萍、王延中、孙宏开、王锋等4位领导和嘉宾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
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王丽萍在致辞中表示,在中央民族大学70周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十分荣幸能够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到校共同探讨民族语言研究相关议题、交流有益经验,她代表中央民族大学向相关单位和参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在致辞中强调,要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促进民族语言学高质量发展。他指出,要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围绕党和国家民族工作中心任务,着眼于新时代民族工作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要求,与时俱进地调整、改善民族语言文字的科研教学工作,从多个方面着力,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孙宏开先生通过线上视频直播的方式向本次会议送上了诚挚的祝福,他结合自己多年在民族语言研究领域的经历特别是在汉藏语研究方面的心得体会,讨论了传承优良学风和改进研究方法等重要问题,并对中青年学者寄予殷切的期望。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王锋结合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开启“十四五”规划的时代背景,重点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学会的学术引领作用作了发言。他指出,一是加强思想理论引领,聚集中心任务,拓展研究领域;二是系统梳理建党100年来党领导下的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实践,总结经验,启示未来;三是不忘初心,弘扬自觉服务于党和国家民族工作大局、为人民做学问、重视田野调查和理论创新的优秀传统;四是珍惜发展机遇,更好发挥学会引领作用。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秘书长黄成龙就《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章程》修订、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费调整等事项向会员代表大会作了说明,与会的会员代表进行了投票表决。
大会第一阶段的主旨发言由中央民族大学李锦芳教授主持。中央民族大学荣誉资深教授戴庆厦先生作题为“汉藏语类型比较方法论的几个问题”的主旨发言,通过具体的语言实例,论述语言类型学方法是汉藏语研究的有效方法,认为它对于深入揭示汉藏语的深层特点和历史演变规律具有重要作用。他特别强调汉语和非汉语的类型比较研究是汉藏语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此外,他还认为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区分亲属语言和非亲属语言,把握各自类型的特点;重视发掘分析型语言强弱不同的类型特点;发挥词源比较在语言类型研究中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原副所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名誉会长黄行先生以“‘一带一路’国家语言软实力研究”为题,论述了国语与通用语的区别与联系,并结合具体数据综合比较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软实力,进一步揭示了当今社会语言在国家软实力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国家民委中国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院院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曲木铁西教授作了题为“彝语义诺话味觉词的语义分析”的报告,在描写彝语义诺话味觉词系统的基础上,对味觉词进行义素、义位的分析,考察味觉词结构系统和语义构成;进而根据味觉词的语义构成、亲属语言间的比较及味觉词与其他词类组合的情况,揭示了彝语义诺话味觉词语义产生的大致顺序及其语义特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江苏师范大学教授江荻作了题为“藏文词典序性的数学表示”的发言,从藏文字长、二维层级高度、字符分类赋值和笛卡尔乘积集合等方面构建了藏文序性的数学表征模型,可以据此指导词典排序,也可以研制专门的排序软件自动排序。
9月25下午至26日上午,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5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60位学者分别在4个线下分会场和3个线上分会场围绕不同主题展开了26个场次的学术报告和专业研讨,通过直播和腾讯会议参与或观看本次会议的人数达500多人次。总体来看,会议议程安排紧凑,内容充实,涵盖了分布于中国大陆和台湾岛内的40多种语言和方言,研究领域涉及语音、词汇、语法和语言应用等各个层面,较之以往内容更加丰富、主题更加广泛,包括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在读博士生和硕士生等在内的老中青三代学者齐聚一堂,气氛融洽而热烈,充分体现了民族语言研究的活跃程度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会议不仅关注民族语言研究的前沿问题,积极探讨新时代民族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要求,同时还兼顾民族语言研究的重点问题,并就历史比较、描写研究、语言类型学、民族文字文献、语言资源保护、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计算语言学和实验语音学等专题展开研讨,体现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传统方法和新技术相结合的新趋势。
26日下午,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李大勤、百色学院副校长吕嵩崧、暨南大学教授范俊军、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李锦芳分别作了第二阶段的主旨发言,发言由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胡素华主持。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汉藏语言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大勤教授首先作了题为“藏东南多语现状与语言接触层级”的报告,指出“藏(东)南”地区语言分布较多、语言生态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特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快对其中的某些语言展开深度的田野补充调查,进而在调查的基础上就这些语言类型共性、发生学关系及地域上的接触现状展开专题探讨,可为“一带一路”框架下该地区各国之间的互联互通、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学术支撑。
百色学院副校长吕嵩崧教授以“台语系词的来源及演变”为题,对台语系词的来源及演变进行了讨论。他认为台语的系词大致包括:1.由“(打)中”义动词演变来的系词;2.汉语借词“着”;3.汉语借词“是”;4.汉语借词“正”;5.“成为”义动词,并对系词的时间层次做了分析,对固有词的演变路径做了讨论,认为部分汉语借词的系词功能来自语义复制。同时认为,固有词是否演变成系词,与其受汉语影响深浅关系密切。
暨南大学教授、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范俊军作了题为“当代西方社会语言思潮批评”的报告,他认为当代西方社会语言思潮与社会政治的语言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在语言学术上主要表现为对语言帝国主义、语言民族主义、语言国家主义、语言贫困主义和语言暴力主义问题的争论。
中央民族大学李锦芳教授作了题为“台-卡岱语辅音韵尾在仡佬语中的表现”的主旨发言。他指出,由于辅音韵尾系统的极大简化,仡佬语发生了很大的结构变化,通过梳理仡佬语辅音韵尾的历史音变,可以有助于构拟仡佬语和亲属语言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清楚地认识“台-卡岱”语言的历史脉络。
会议闭幕式由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正发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天晓、副所长丁赛,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王锋、李旭练、范俊军,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秘书长黄成龙,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秘书长周国炎、丁石庆等领导和嘉宾出席闭幕式。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秘书长周国炎对会议进行总结,指出本次会议会风严谨,议题全面,主题鲜明,学者年龄层次结构合理,尤其注重培养青年学者参与中心议题的讨论,论文质量好,讨论热烈高效,在多个方面取得了突破。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秘书长黄成龙宣布了线上、线下会员投票结果,宣布通过《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章程》修订意见和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费调整意见,并表示今后学会将在新征程的春风中,引领中国民族语言研究事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天晓作重要讲话,他对会议的成功举办致以热烈的祝贺,并对相关人员表达了诚挚的感谢。他指出,本次会议的召开是对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意义深远。学会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新时代民族语言研究工作。
最后,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正发宣布本次会议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