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论坛第58讲成功举行
作者:阿茹罕 哈斯其木格 日期:2021-10-16 浏览次数:1002

2021年10月15日(周五)下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承办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论坛第58讲“基于韵律、记录语言意义的自然言谈描写:系统与理论”在我所顺利举办。本期讲座邀请北京大学中文系林幼菁副教授讲授自然话语语篇记录、转写和研究相关问题,由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哈斯其木格副研究员主持。林幼菁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语言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长聘副教授,也是《语言学论丛》编辑部成员以及国际线上期刊Himalayan Linguistics副主编,在藏语及嘉戎语组语言的声学语音、音系、形态句法、语法化等方面发表了丰富的学术论著,研究兴趣包括语音和音系、形态句法、语法化、涌现(浮现)语法、言谈韵律(discourse prosody)、对话分析、语言典藏等诸多方面。

本期讲座面向全国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师生开放,采用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方式,为无法到场的听讲人提供了便利,网上参与者达到230多名。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和中央民族大学近30名师生参与了线下讲座。

言谈(Discourse)语料除了能够反映语言的使用和人们信念、想法的沟通,还能呈现社会的互动模式。言谈语料是活的语言研究材料,更真实可靠,它是“语法形成的摇篮”,所含信息非常丰富。从言谈语料中更容易观察到语言的演变,因为言谈并非在“真空”的环境中演变,而是在某一特定环境中发生渐变,并且与其出现的频率有很大关系。因此,在语言调查和研究时应该更加重视收集自然言谈语料。在这一过程中,言谈记录转写的统一原则和通用方法就格外重要。

林幼菁博士首先强调言谈(Discourse)语料对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性,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言谈转写的理论与系统的必要性,并详细介绍了语料获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DT(DiscourseTranscription)系统,如DT系统的来源、理论基础、系统标记及其使用原则等等。在自然言谈的收集和加工中,语言学家最先遇到的难题就是如何记录自然语流才能清楚、一致,又保存大量的语言学信息,以满足语言研究多方面的需求。此次讲座的内容正是以该问题为导向,为语言研究调查人员介绍了理论体系成熟、可操作性强、成效卓著的DT系统。

在讲座后半段主要介绍根据IU(Intonation Unit,语调单元)切分自然言谈的理论和方法,IU是自然言谈的语调单元,也是DT系统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林幼菁博士讲道,IU的切分与辨认在语篇转写以及语篇认知、语篇语法的研究上最为关键。她介绍了前人研究中IU的几种判断标准以及包括IU在内的各单元标记方式和使用原则,例如,话语重叠(Speech Overlap)、停顿(Pause)等级划分、嗓音噪声(VocalNoises)、吸气(Inhalation)、呼气(Exhalation)、笑声(Laughter)、附加音质标记(Quality)、听不清楚的语句、无法辨识的音节等等现象的标记。

最后,林幼菁博士就言谈转写的细致度、转写同伴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核对原则、修改、抉择等方面讲解了实际操作的注意事项。不管是理论基础、标记原则还是操作问题,林老师都举了鲜活的例子,兼顾理论解读和方法介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在提问和讨论环节中,现场的师生踊跃发言,讲座氛围格外活跃。林老师就DT和TOBI韵律标注系统的异同、边界调、转写标记等具体问题与各位老师、同学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交流。民族语言的调查研究不仅仅涉及语言的记录和研究,还关系到民族历史文化的保留和传承、地方人文特色的挖掘与研究等多重方面。言谈语料正是完美反应这些软实力的活化石,相信此次讲座内容对相关领域的广大师生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文章来源:原创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院6号楼     邮政编码:100081
E-mail:zgmzyy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