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3日,由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描写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主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华南及粤港澳大湾区研究基地、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共同承办的“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描写语言学专业委员会2021年年会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华南汉语方言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昌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黑龙江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水家学会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团体的8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
会议开幕式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描写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李云兵主持。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戴青云,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黄成龙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戴青云首先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欢迎和感谢。戴青云认为,当前应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主线,共同推动新时代民族语言学的创新发展,紧紧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紧跟“南岭走廊”区域发展步伐,进一步探索民族语言与汉语方言的交流交融,进一步探索岭南语言与岭南文化交流交融,进一步探索语言学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和方法。
黄成龙代表中国民族语言学会致辞,对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介绍了描写语言学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回顾了中国民族语言学描写语言学专业委员会成立至今历次会议的主题,对描写语言学专业委员会成立的目的作了说明,并祝愿本年度专业委员会顺利换届,期待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描写研究取得更大成果、培养更多后备人才,进一步推进中国民族语言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在开幕式环节,承办方举行了赠书仪式和新书发布仪式。赠书仪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孙宏开研究员向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赠送了《中国新发现语言研究丛书》《中国的语言》等72本(套)图书。新书发布仪式上,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研究员符昌忠所著的《那斗语研究》和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教授林春雨所著的《广东东部闽方言语音地图集》正式发布。两本专著是近期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语言学专业标志性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少数民族语言与华南汉语方言的研究。
赠书仪式
主题报告环节由百色学院副校长吕嵩崧教授主持。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研究员符昌忠、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李云兵、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黄成龙、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李大勤、南昌大学教授付欣晴、暨南大学教授侯兴泉分别作大会报告,分享了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
符昌忠研究员作主旨演讲
符昌忠研究员作了题为《那斗语语素的类型及其构词能力》的主题报告。他通过对那斗语的语素进行切分,根据音节形式、音义联系、功能、来源四个分类标准首次对那斗语的语素进行分类描写,概括并分析了不同类别下语素的基本特点及其构词能力;并进一步探讨了那斗语丰富的构词类型。
李云兵研究员作主旨演讲
李云兵研究员作了题为《论资源苗话的体貌》的主题报告。根据他的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资源县的苗族使用的语言不是苗语,而是汉语方言的一种土话。资源苗话的体貌分成“体”“貌”两种范畴。貌范畴有尝试貌、短时貌和反复貌,三者均采用词汇手段表达。体范畴有完成体、结果体、经历体、进行体、将行体、起始体、持续体、继续体,其中,完成体、结果体、经历体、进行体、持续体的体标记语法化程度较高,属于法体;将行体、起始体、继续体的体标记语法化程度不高,属词汇体。
黄成龙研究员作主旨演讲
黄成龙研究员作了题为《温觉词调查研究框架》的主题报告。他的研究从语义类型学视角讨论了如何调查温觉词的基本术语、基本语义特点、形态句法特征以及隐喻或转喻问题。
李大勤教授作主旨演讲
李大勤教授作了题为《格曼语语篇关联成分研究:类别、功能及构成机制》的主题报告,报告对格曼语语篇关联成分的类别、功能及构成机制进行了系统的描写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就相关的语法化现象展开了具体的讨论。报告所展示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化学界对藏羌语支语言乃至藏缅语语篇关联成分的认识。
付欣晴教授作主旨演讲
付欣晴教授作了题为《江西上犹客家话“V-冇-NP”正反问句研究》的主题报告。她认为,江西上犹客家话的“V-冇-NP”是一种形式和来源都比较特殊的正反问句式。结构形式上不同于其他否定词位于句中的正反问形式(包括“VP-neg-VP”“VP-neg-V”“V-neg-VP”等);形成机制上源于称代和位移类推:“冇”是具有称代性的否定词,它位于句末时构成“V-NP-冇”式正反问句,受相关句式类推后位移至句中。
侯兴泉教授作主旨演讲
侯兴泉教授作了题为《以话语(语篇)为基础的汉藏语语音描写框架初探》的主题报告。他总结了传统汉藏语语音描写主要以字(语素)或词为核心的优劣,探索建立以话语(语篇)为基础的汉藏语语音描写框架,认为汉藏语话语或语篇的语音描写应以动态的“用句”或“韵律句”为核心,依次确定并描写“用句”或“韵律句”“韵律词”“音节”、音位或音类系统,最后再进一步讨论各级语音单位相应的语法或语用地位问题。
下午,与会学者围绕汉藏语系语言、阿尔泰语系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的描写研究,历史比较研究和实验研究等专题,以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研讨。
闭幕式由符昌忠研究员主持。李云兵研究员在闭幕式作总结讲话。他指出,本次学术研讨会经过紧张、有序、深入的研讨和交流,顺利完成了全部议题,研讨会始终充满学术气氛,是一次成功的学术会议。本次学术会议的主题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华南汉语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的描写研究和特征词研究。从参加学术研讨的71篇论文来看,涉及到汉藏语系的汉语、藏缅语、侗台语、苗瑶语,阿尔泰语系的突厥语、蒙古语、满-通古斯语及朝鲜语,是自描写语言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涉及中国语言范围最广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从研究领域来看,涉及描写语言学、历史语言学、语言类型学、认知语言学、实验语言学、地理语言学、语义学、理论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语言学分支学科。从质量看,不论是大会报告,还是分组发言,都有材料扎实、分析深入、结论新颖的具有原创性、创新性的论文。从参会学者的年龄层次来看,体现了老、中、青三代人的有机结合,既有成就斐然的中老年学者、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也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莘莘学子,说明描写语言学这一“江山”是代有才人出的,描写语言学研究充满活力,有光明的前景。
自乔姆斯基语言学革命以来,语言研究方法、语言学理论方法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语言日上三竿,迅速发展,这对语言学研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使用什么样的理论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语言,已经实实在在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可以看到传统语文学、历史语言学、地理语言学、描写语言学经久不衰,之所以能历久弥新是因为这些学科有深厚的根基,所谓“根深蒂固”;我们也可以看到语言类型学、认知语言学、形式语言学等前沿性学科在中国方兴未艾,大有可为,青年学者基于现代科学技术和语言学前沿理论方法,对中国的语言进行前沿性、拓展性、纵深性研究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对前沿性语言学理论方法的理解和把握不仅可以舶来、拿来,而且可以直接品尝原汁原味的前沿性语言学理论方法,提升语言学理论方法涵养,夯实语言学理论方法素养。我们期待青年学者在品尝原汁原味的前沿性语言学理论方法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撰写出具有新材料、新理论、新方法、新结论、能引领学科与学术发展方向的原创性、创新性成果,牢固树立中国语言学话语权。
会议闭幕式
据悉,在本次学术会议上,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描写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举行了换届会议。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描写语言学专业委员会2022年年会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接触语言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将由云南师范大学汉藏语研究院承办。
与会学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