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论坛第61讲成功举行
日期:2022-10-12 浏览次数:849

2022年10月11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举办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论坛第61讲。论坛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知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孙宏开研究员作学术演讲,演讲题目为《藏缅语族语言的分类问题》。论坛由中心主任黄成龙研究员主持,中心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王锋研究员出席论坛并致辞。论坛于线上腾讯会议室和线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同步举行,参与人员逾300人,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和热烈学术反响。

王锋理事长首先向孙宏开先生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事业中作出的贡献致以崇高的敬意,并对推进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和办好论坛提出建议:一是要强化协同发展,整合各方面资源,夯实民族语言学科发展基础;二是要强化论坛的影响力,更好发挥理论、学术引领;三是深入学习以孙宏开先生为代表的前辈学人的使命担当和治学精神,提升民族语言研究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实事求是和理论创新相结合,促进民族语言学研究高质量发展。

孙宏开先生在病床上克服身体病痛,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他在总结自己多年来从事民族语言研究的学术研究经历与研究心得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言的分类问题。他指出,语言的分类问题十分重要,也是语言研究的一个难点。不论是方言、语言的分类,还是语支、语族、语系的分类,都是一项艰难的学术研究工作。每一个语言的分类都会涉及很多问题,即使是一个方言的分类,也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其中,词表的制作与研究具有重要地位。要搞清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就必须要先通过词表对某一语言的语音、词汇有较系统的了解。通过词表,才能进行语音对应关系,找出语言之间的同源关系和同源词

讲座过程中,孙宏开先生分享了自己在语言分类研究中的难点和艰辛历程。他1954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就去做苗语的调查研究,1956年开始调查羌语。羌语的内部差异非常大,语言分化时间在两千多年以上。孙宏开先生所在的川北调查组主要调查羌语和嘉绒语,先后调查了三十多个点的羌语材料。在汇总羌语各个方言点词表的基础上,选择核心词和常用词;通过分析研究羌语诸多语言点材料,找到三四百个同源词等。孙宏开先生指出,同源词能证明语言之间的同源关系,关系近的语言的同源关系容易看出,关系远的语言的同源关系则不容易看出。孙宏开先生后来还进行了独龙语、怒语等30多种语言的调查研究,并撰写相关语言简志和专著。

孙宏开先生指出,语言分类词汇表非常重要,早在民族研究所成立之初就分相关研究小组开展了不同语言分类词表的制作。由孙宏开先生主导的藏缅语研究小组调查了藏缅语族52个语言点的词汇,并于1991年出版《藏缅语语音和词汇》,为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语言比较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藏缅语族语言历史比较上取得很大突破。随后孙宏开先生重点研究藏缅语言的语法特征,研究内容涉及趋向范畴、人称范畴、动词的人称领属范畴、互动范畴、使动范畴等。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已有的语音、词汇、语法研究基础上,孙宏开先生深化了对藏缅语族语言分类的认识。他把国内外近300种藏缅语族语言分为5个语群,10个语支,并系统勾画了藏缅语族语言的远近关系。关于藏缅语族语言的分类观点,在他的《再论西南民族走廊地区的语言及其相关问题》等研究成果得到体现,并得到学界的高度认可与评价。

在孙宏开先生结束报告后,线上参加论坛的中央民族大学荣誉资深教授戴庆厦先生也作了发言,他对孙宏开先生的报告作了高度评价,并向孙宏开先生为民族语言研究做出的贡献表示敬意。

论坛最后环节,黄成龙主任作总结发言。他指出,孙宏开先生调查过三四十种语言,相当于全国一百三十种语言的四分之一,数量非常可观。在充分掌握语言材料的基础上作出了客观细致的分类。孙先生的讲座用鲜活的实例,生动地讨论了藏缅语的谱系分类问题,为学界更好地认识藏缅语的亲属关系以及语言的谱系分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代表论坛再次向孙先生表达诚挚感谢。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院6号楼     邮政编码:100081
E-mail:zgmzyy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