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通过线上方式成功召开了民族语言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工作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赵天晓,所长王延中研究员,副所长徐文华、丁赛研究员出席会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副主任张晖、“民族学与文化学”科技名词审定项目主管余前帆副编审莅临会议并作指导。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语言学科的部分专家学者列席会议。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理事长王锋研究员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赵天晓首先致辞。他在致辞中表达了对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以及撰写和审定专家的感谢,并指出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应结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的工作要求,充分认识科技名词撰写和审定作为国家标准制定的工作性质,体现标准的应用导向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高质量完成审定工作。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张晖副主任在致辞中系统介绍了全国科技名词审定的工作概况、重要成果以及国家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的“十四五”规划,并对科技名词审定的重要原则和方法作了阐述。他特别强调了科技名词规范作为“辞书的辞书”,是面向全社会应用的国家标准,其最终成果既是国家规范,又是学科话语体系,要按照“国际视野、民族高度、科学前沿、准确规范”的定位来展开审定工作。
民族学与文化学科技名词的民族语言二级学科词条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原主任黄行研究员承担撰写任务并完成407条词条的撰写。黄行研究员在发言中介绍了民族语言词条的撰写情况,并从语言名称、语言使用者族属、语言系属、语言地理分布、语言和方言等方面着重分析了词条撰写中存在并需要进一步修订的相关问题。
本次审定会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周庆生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黄成龙研究员担任主审专家。两位主审专家对民族语言的词条进行了全面审定,并在发言中提出了系统性的修订意见和建议。周庆生研究员从语言结构特征补充、审定标准确定、释义交叉重复、避免敏感问题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审定意见。黄成龙研究员围绕语言名称、语种释义、民族划归、词条归并、语言分布等问题分别作了详细的讨论及修正。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余前帆副编审作指导发言,他对民族语言词条的层级归并和分类、英文翻译等问题进行了修订,并从格式、概念体系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会议对对民族语言科技名词审定的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议和安排。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王锋研究员建议,在后续工作中要系统梳理学科概念层级知识树,加强概念体系的顶层设计;适当补充“语言资源”“语言和谐”“语言产业”等词条,以体现中国语言学特别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新发展;补充“谱系分类法”“同源词”等学科重要研究方法词条等。编写组专家将针对提出的审稿意见进行再次修改,全面加强概念体系的系统性和层次性,提升词条释义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在会议总结阶段,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张晖副主任高度评价会议取得的成果,并对专家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作了回应和指导。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徐文华副所长、丁赛副所长、王延中所长等先后作总结发言,对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表示高度肯定,并向全国名词委领导和各位审定专家表示诚挚的感谢。大家一致认为,本次会议深入讨论了民族语言科技名词审定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很多极具针对性、系统性的建议,不仅对科技名词审定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民族语言学科的“三大体系”建设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