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调研座谈
作者:吴宇(文) 郑昊、孙森(图) 日期:2023-03-21 浏览次数:975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全面推进《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十四五”规划》实施,2023年3月20日上午,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以下简称“古籍整理研究室”)调研组莅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族所”)调研指导。民族所党委书记、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会长赵天晓,所长王延中,副所长丁赛出席调研座谈会。会议由民族所纪委书记、副所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王锋主持。

古籍整理研究室调研组一行两人,由业务处处长杨硕和业务处干部孙瑞阳组成。调研组表示,古籍整理研究室与民族所合作历史悠久,成果丰硕。民族所及代管的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相关专家全程参与了国家级重点文化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的编纂出版,近年来又在承担中宣部课题研究项目、编纂出版“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研究文库”、实施“中国民族古文字文献人才传承培养系列讲座”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深入合作。此次调研旨在进一步加强双方沟通协作,研究论证创新合作平台、加强古籍资源整合利用、完善人才传承培养体系等工作,以推动新时代少数民族古籍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于党和国家民族工作大局,切实让少数民族古籍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

王延中所长介绍了民族所在民族古籍整理研究方面的工作情况以及专家学者队伍建设状况等。他表示,民族古籍在挖掘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渊源、梳理编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民族所历来对此高度重视,给予特殊学科地位支持。多年来,民族所和代管的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产出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培养了一大批权威专家和后备人才,是我国民族古籍研究的重镇。民族所将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学科建设,在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工作中继续发挥引领作用。

民族所民族文字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伯君汇报了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学科的发展状况以及加强民文古籍与汉文古籍兼通的全科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构想。民族所人事处、科研处、办公室有关负责同志及民族文字文献研究室、民族语言应用研究室、藏学与西藏历史研究室的有关专家从人才引进机制、职称评价标准、科研成果推广、数字人文建设等角度介绍了当前民族文字文献研究人才传承培养面临的一系列痛点难点,并提出了相关意见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代表也参加座谈并汇报了近年来参与科研工作的心得体会。

丁赛副所长在讲话中指出,要着眼于民族所现有资源,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促进民族古籍工作的繁荣发展。

王锋副所长在主持中强调,民族所和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要在古籍整理研究室的指导支持下,落实好《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学术平台和专业团队的作用,积极推进民族古籍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使民族古籍研究更好服务于党和国家民族工作大局。

赵天晓书记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作为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民族所将认真按照中央有关指示精神,整合全所民族古籍研究的科研力量,充分发挥代管的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在本学科的引领地位,积极对接和落实国家关于民族古文字文献保护传承的各项任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献智献力。

通过调研座谈,双方就下一步合作方向达成共识。一是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做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更好服务于民族工作大局。二是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挖掘弘扬少数民族古籍中蕴含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内涵,加强基础理论建设,产出更多高质量学术成果。三是积极争取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等上级单位支持,扎实推进民族文字文献整理研究重点项目实施。四是立足国家对“冷门绝学”的现实需求,健全少数民族古文字文献人才传承机制,探索实施“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人才传承计划”,确保少数民族古籍研究有人做、有传承。

 

文章来源:原创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院6号楼     邮政编码:100081
E-mail:zgmzyy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