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9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语言中心)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举办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论坛第65讲。论坛邀请国家语委研究型基地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语言大学王莉宁教授作学术演讲,演讲题目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的理念、经验和进展》。论坛由语言中心主任、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成龙研究员主持,语言中心及其他学科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王莉宁教授的演讲主要涉及语言资源的保护理念、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语保工程”)一期经验、语保工程二期建设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在语言资源的保护理念方面,王莉宁教授指出,中国语言资源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并通过多个经典案例分析了当前中国语言资源濒危的状况及原因。语保工程的启动基于我国语言资源的濒危性,并借鉴了国际社会对濒危语言研究和保护的经验。王莉宁教授认为语保工程的开展引领了学界研究热点,语言资源保护研究日臻成熟。自2015年以来,基于语保工程的实践,中国的语言资源保护已经形成了多语分用、以用促保、共享共用的三大理念,“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成为共识,“语言资源保护”理念初步形成。
王莉宁教授在演讲中认为,语保工程一期建设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多模态、全息化、标准化的记录与保存,实现了语言文字的保护和传承。在语保工程建设过程中,坚持贯彻“主体多样”的语言政策,形成了“党的领导、政府主导、专家实施、社会参与”的体制机制;发展了国家统一规划、语委统筹协调、地方和专家共同实施、社会大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制定了具有独立摄录软件、校验软件、标注软件的技术规范;举办了全国层面的专业培训72期,培训4800余人次,吸纳9000位民族各地区发音人数据的人才队伍;创建了语言博物馆、创作多语多言的艺术形态、方言文化校园活动等宣传形式。
关于语保工程二期的建设和进展,王莉宁教授指出,二期的工作重点有所转移和侧重,主要以汇聚加工、开发应用和传承发展为任务。当前,语保工程已经完成三级等保备案,全方位保障工程信息安全,提供优质语言服务,研制语言资源转写标注规范,并申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立项。
王莉宁教授在总结中认为,在教育部、国家语委的统一规划和领导下,语保工程二期建设将面向我国政府部门、社会大众以及国际社会的需求,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工程调查收集的语言资源进行科学系统的整理加工和全面深度的开发应用,为进一步深化发展我国“主体多样”的语言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定国家关键语言战略、实施乡村振兴和促进世界语言文化多样性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经验。
演讲报告结束后,与会专家和学者就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情况、成果谋划、开发应用等问题进行了积极地提问和讨论,气氛热烈,论坛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