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8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语言中心)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举办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论坛第69讲。论坛邀请北京大学范晓蕾副教授作学术演讲,演讲题目为《从西北汉语“着”看北方民族语对汉语的影响》,论坛由语言中心主任黄成龙研究员主持,语言中心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民族语言研究学者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在读研究生约50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范晓蕾副教授
范晓蕾副教授首先介绍了西北汉语(中国太行山以西的北方汉语方言)中“着”有着一些列异于普通话的表现,包括:(1)它在标示非完整体时经常远离谓词而位于宾语之后,如“<宁夏中宁> 我写作业着呢我正在写作业”,而且,这种“VO着”式可表达的非完整体意义远多于北京话的“V着O”式;(2)它可以插在两个VP之间承担“连锁标记”(类似副动词标记)的功能,这偏离了汉语为连动型语言的基本模式。范晓蕾副教授基于张敏(2010,2011)的思路,论证了西北汉语“着”的各项特异表现是汉语和西北民族语接触导致的创新性演变。
接着,范晓蕾副教授进一步介绍西北汉语“着”的创新性用法受到很多制约。一方面,西北汉语表达持续性事件的创新格式“VO着”存在如下限制:(一)排斥表达静态持续性事件(如“墙上挂着画”);(二)其宾语O不能是无定数量NP(如“两幅画”)。另一方面,西北汉语的复杂谓语式“VP1+连锁标记+VP2”中连锁标记有多种形式,Shao & Lin(2023)谈到,“着”是其中使用最广泛的形式。范晓蕾副教授指出上述表现皆源于汉语内部因素对于外语言影响的抗拒力。
最后,范晓蕾副教授结合已有的语言接触研究,指出西北汉语“着”的特异用法代表了语言接触性演变的一种新模式——妥协性创新,它反映出类型不同的两种语言可以交融共生、协商发展。这种接触机制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中国语言发展中的体现,无论是汉语还是民族语,无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讲座现场
讲座结束后,黄成龙主任对报告作了简要的评议,指出已有的语言接触研究很多,但大多数研究只就单点语言材料讨论接触的机制,范晓蕾副教授的报告则涵盖不同西北汉语方言和西北民族语言,材料丰富,据此归纳出了已有语言接触里未涉及的语法演变机制,即“妥协性创新”,这不仅对语言学本体的研究有贡献,也是一项很好的语言学应用性研究,从语言学的视角论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参会人员也围绕报告内容踊跃提问,进行了热烈的交流。社科院民族所的孙伯君研究员、普忠良编审、王海波副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罗自群教授等以及参会学生都就报告的材料和研究方法和范晓蕾副教授进行互动,通过交流和讨论,与会人员对我国不同地区汉语方言和民族语言之间接触的表现和机制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