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大学院系
邮箱:
电话:
传真:
简介:民族文化学院是在原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的基础上建立的,是云南省高等学校中唯一设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重要教学科研部门,目前开设的12个民族13个语种是同类高校开设语种最多的学校。从1956年开设至今已走过62年的光辉历程。62年来共培养双语专门人才8000余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双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和“边疆民族地区民汉双语人才培养及民族语言文化传承保护的探索与实践”分别于2009年2017年评为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一、办学定位与目标
办学定位
培养民汉双语兼通的专业人才。
发展目标
实现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专业学科。将学院建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国内外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民族语言文学教学科研基地。
二、专业建设情况
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198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于1996年被立项为“省级重点专业”,2008年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被学校列为“学院特区”,每年投入200万元加以建设。目前设有14个教研室,2个研究所,涵盖了西傣语、德傣语、傈僳语、景颇语、彝语、佤语、拉祜语、纳西语、藏语、壮语、苗语、哈尼语、白语等12个民族13种语言文字及编辑出版的教学科研基地。
教材建设方面,编写高校双语教材130余部,出版《佤语教程》、《拉祜语教程》等一批高校民汉双语教材40余部,部分教材获国家级、省级奖。如1989年77册民语教材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009年和2012年两部教材被评为省级优秀教材,填补了高校部分双语教材的空白。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对12个民族13个语种实施“订单式”民汉双语人才培养,构建了专业培养“一干多枝”模式。办学形式上突出“学校+政府”订单式人才培养。先后与31家州、市、县签订双语人才培养协议,教学上强化“民语+汉语”的双语能力培养。除了藏语班参加全国五省区的藏文考试外,其余11个民族12个语种及编辑出版学专业的考生均参加有关州市县的民族语言测试,且成绩须合格方可录取。目前正在探索“语种+专业”和“专业+语种”的改革模式。
双语人才培训方面,为民族地区培养大批双语师资、双语法官、双语科普、民汉翻译、民族语播音、民族文字出版编辑、民族语影视配音等人才,发挥其兼通民汉双语的优势,为当地发展文化旅游,挖掘、整理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抵御境外宗教和敌对势力的渗透,解决村寨纠纷及司法案件审理等事务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已成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语言文学专门人才的摇篮。他们有的是本民族的第一个大学生、第一个硕士、博士,第一个教授、作家。他们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懂得民族语言,是民族地区“回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历届毕业生中,已成长为地、厅级领导的有1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学者和县处级干部300余人。
三、教学与研究平台建设
2013年以来,先后获中央财政等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组建集教学科研一体的教学团队,推进特色专业、精品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精品民语教材建设。结合“民族语言文学”、“民族古籍”两个省级重点学科和“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工程中心”,“民族语言重点实验室”、“民族文字博物馆”、“民族语言文化资源库”、“民族语言文字资料室”等的建设,推动教学与研究平台建设。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移动互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探索解决民族语言标准化、信息化等问题,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已收录云南特有的50余种少数民族语言,建设民族语言文化大数据中心,为省内外师生研究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提供重要平台。多次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受到教育部领导、外籍专家和省教育厅领导的高度赞赏和评价。
2017年经学校批准成立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献与跨境民族语言研究院”顺利挂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2016年获云南省B类高峰学科。2013年获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民族语言与文化方向博士生招生点。现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出版硕士专业4个硕士点。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6项,省部级以上项目40余项。
2014年以来,先后获得国家民委“全国双语人才培训基地”、“云南省双语科普人才培训基地”、“云南民族语言文化人才培养基地”、“云南省双语师资培训基地”。依托这些培训平台,开展多期双语人才培养培训工作,为云南省乃至全国各行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高级双语人才。2014年以来,培训双语人才近万人,社会效果显著。同时,与神学院、佛学院、经学院三所宗教学校加深合作,取得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学校“民族团结示范校”建设发挥作用。
四、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内培外引”、重点扶持、单列计划等措施,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学院现有教职工48人,包括专任教师41人,外聘教师16人(其中,校内退休教师 2人,校外教师14人),折合教师总数57人。其中教授12人,占29.2%,副教授13人,占31.7%,讲师10人,占24.4%,博士21人占51.2%,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24名,在校本科生1179人,硕士研究生115人,折合生师比为28.76:1。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有19人,占46.3%,已成为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
通过几十年的发展,这支由13个民族组成的双语型师资,2009年获批“省级教学团队”,2017年被评为云南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师资队伍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对学院学科水平的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论文发表和成果获奖档次创同期最好水平。在二级期刊、CSSCI来源期刊、北大核心期刊、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教材论著100余部,获省级以上奖励10余项。
网站网址:http://202.203.158.67/web/89668/1
责任人/上级单位:院长:刘劲荣
通讯地址:莲华校区: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一二一大街134号 雨花校区: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月华街2929号
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