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研究机构
邮箱:ihp@asihp.net
电话:
传真:(02)27868834
简介:历史沿革:
本所成立于1928年。是年初,大学院中央研究院筹备委员傅斯年向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建议设置历史语言研究所。3月,本院于广州中山大学筹设历史语言研究所,聘傅斯年、顾颉刚、杨振声三人为常务筹备员。7月,正式成立,由傅斯年代行所长职务。10月22日迁入广州柏园,始有独立所址,后经议定,以此日为本所所庆纪念日。
初在广州,分设史料、汉语、文籍考订、民间文艺、汉字、考古、人类学及民物学、敦煌材料研究等八组。1929年迁北平,将原设八组归并为三个学术组,一为历史学组,从事史学及文籍考订;二为语言学组,从事语言学及民间艺文;三为考古学组,从事考古学、人类学及民物学,并分别聘请陈寅恪、赵元任、李济为一、二、三组主任。九一八事变 (1931年)后由北平迁上海。1934年,本院在南京之建筑陆续竣工,本所亦由上海迁至南京。同年5月增设人类学组。
中日战争期间,本所先迁湖南长沙,继迁云南昆明,最后定居于四川南溪县李庄之板栗坳。1946年迁回南京,继续推动各项研究工作,并接收北平东方文化研究所及近代科学图书馆图书,成立“北平图书史料整理处”。1948年冬,本所在傅斯年所长主持下,将人员、图书、标本、文物等由南京迁台,设临时所址于桃园县杨梅镇。1954年春,随本院定居南港现址。1954年,有研究大楼及仓库各一幢;1957年,兴建考古馆,1968年,开始分期增建考古馆后幢;1960年,建傅斯年图书馆,1978年,扩建第二栋书库,1989年又增建第三栋。1986年,历史文物陈列馆正式启用。1994年,研究大楼竣工。本所建筑乃呈现今日规模。
定居南港后,本所建制亦有所调整。1958年增设甲骨文研究室,1990年易名为文字学组。另有三馆,分别收藏本所重要图书和文物。1995年起,为推动群体研究,设置专题研究室,以汇聚所内、外研究人力和资源。另外,先后设有明清档案、汉籍资料库等工作室;以及骨骼、科技考古、文物维护等实验室。1997年,语言学组成立语言学研究所筹备处,本所名称维持不变,分为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和文字学四组。2003年配合院方废组政策,改“组”为“学系”,学门设召集人,负责相关同仁的人事、行政、学术方面的领导工作。
机构职责:
本所下设学术研究、编辑出版部、傅斯年图书馆、文物陈列馆、台湾考古馆、行政事务等六大部门。其中,学术研究下设历史学门、考古学门、人类学门、文字学门,之下又设有文化思想史研究室、法律史研究室、文物图像研究室、礼俗宗教研究室、生命医疗史研究室、台湾与东南亚考古学研究室、世界史研究室、古代文明研究室、明清档案工作室、地理资讯系统工作室、汉籍资料库工作室、金文工作室、安阳工作室、科技考古实验室、文物维护研究室。
主要任务:
人文学科的研究必须个人与集体并重,一方面尊重个人的研究领域,另方面在水到渠成之时,鼓励合作研究,故本所始终秉持这个原则,一方面尊重个人研究,鼓励同仁成为个别领域的领导学者;二方面以专题研究室为基础,突出几个跨学门的、全所性的研究重心。望同仁扩大格局与眼光,以亚洲及世界的视野来思考所从事的种种研究,并力图与世界各国历史文化进行比较。同时,积极整理出版所藏学术材料,扩充数位环境,期以建构世界汉学研究的平台。
主要成果:
(一)历史学系:本学系的研究范围涵盖传统中国史的多数主要领域,以及相关史料之校勘与整理。研究工作可分二端:一是秉持传统、尊重研究人员个别兴趣与专长的研究;二是注重团队合作。本所个人的研究成绩向来卓着,如傅斯年和徐中舒的上古史、陈寅恪和岑仲勉的中古史、劳榦的汉史、严耕望的汉唐史、陈槃的经籍讖纬、全汉昇的经济史、王叔岷的校勘学和黄彰健的明清史等,均闻名于学林。其他杰出研究包含一般历史、宗教史、社会经济史、古代民族与古代地理、历法、文学史、文字及训诂等等不一而足。近年新秀辈出,研究方向偏重在政治军事与社会、近世社会变革、文化与思想、学术史与史学理论、生活史与社会史、法律史、经济史、艺术史等方面的课题。此外也陆续扩充了一些新领域,如海洋史、世界史与中外关系史。
集体性的史料整理成绩亦称斐然。举其大端有校勘整理《明实录》3045卷,并附《校勘记》29册,此项工作至1968年全部竣工。明清内阁大库残余档案,曾编印《明清史料》甲编至癸编计100册,1981年重新全面整理出版,现已透过网际网路提供文字提要和全文影像的检索、阅读和列印。同年,开始编纂《唐代墓志铭汇编》,共完成18册。至于居延汉简,过去劳榦先生整理研究,并出版图版和考释;1991年之后,利用电脑扫描和红外线照相的技术,与其他学门同仁重新整理,已出版《居延汉简补编》。近年从事的典籍史料整理工作,包括编纂居延汉简新编、魏晋南北朝碑拓,整理释读宋代墓志、辽金元碑刻拓本,点校《元典章》,编辑整理丁文江档案、整理傅斯年来往书信等。而团队式的重点研究,则以“研究室”、“研究群”的形式展开,以突显全所性的研究特色,目前有法律史研究室、文化思想史研究室、世界史研究室、文物图象研究室,以及制度与社会、制度与权力、宋代基层人物与社会、唐宋社会变迁等研究群。
无论以个人或团队合作方式,本学系同仁经由重点研究与国际交流,皆能反映国际学术界最新的动态,对国内史学界产生相当实质的影响。在研究取向上,延续传统扎实的学风、重视资料的开拓与整理。而部分同仁之研究旨趣兼跨不同领域,一方面显示个人经过长期知识累积后的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也是个人研究领域的拓展。
(二)考古学系:本所设所之初,筹设八组,考古学即为其中之一。此后组织重整共分三组,其中第三组负责考古学、人类学和民物学的研究。1934年,人类学研究移出另成人类学组,第三组乃专责考古学研究。
1928至1937年,考古学组在河南安阳进行了十五次发掘,其中殷墟发掘发现宫殿遗址和王陵,出土大量甲骨以及铜器、陶器、石器等,为重建中国古史研究开启新纪元,奠定本所在世界学术界的重要地位。此外,1928至1946年间,也在中国各地从事许多考古发掘和调查,树立中国现代田野考古学的规范。
1948年以后,整理先前发掘之资料,先后出版《中国考古报告集》(小屯、侯家庄、古器物研究专刊)等二、三十巨册。稍后逐步开展台湾田野考古,1972年国科会推动“台湾省浊水溪与大肚溪流域自然与文化史科际研究计画”,在本所成立“台湾考古研究室”。此后,台湾考古乃成为本所重要的工作项目,田野发掘与调查区域遍布北部、花东海岸,大甲溪、大肚溪、浊水溪、曾文溪、高屏溪等流域,以及绿岛、兰屿和澎湖群岛等地;发掘遗址比较重要的有大马璘、圆山、曲冰、左营、十三行、鹅鑾鼻、南科道爷遗址,以及正在抢救发掘中的西寮遗址,对台湾古代文化的研究和重建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目前本学系主要研究工作分四大主题:一、以中原为中心之亚洲大陆地区研究(包括安阳考古、中国上古史、佛教美术考古);二、以台湾为中心之东南亚地区史前文化研究(包括台湾史前史、南岛民族迁移史、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三、历史考古学与台湾早期历史建构(包括九世纪以来环南海考古学研究、台湾早期历史之考古学研究、台湾美术史);四、科技考古学(包括金相、陶器、土壤的实验分析)。近年来更大力协助政府及民间机构进行文化资產维护与环境影响评估工作,为社会做出狠大的贡献。
为了在既有的基础上提升研究水准、发展研究特色、拓展研究领域,本学系设有台湾与东南亚考古学研究室,用以汇整台考古界的研究力量,进一步对台湾及相关地区的古文化展开深入的探讨。本学系同仁的研究成果在台湾考古学界占有重要地位,在学术研究之外,近年几处重大的考古遗址发掘,成果丰硕,对推展台湾史前史研究尤有助益。
本学系考古研究主要以台湾、中原为两大研究区域,而本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辖下所设考古学专题研究中心,则以中国东南沿海与岛屿东南亚太平洋地区为主要研究区域,并发展跨学科的区域研究,二者可形成互补,达成本院考古学的总体研究。
(三)人类学系:本所初创即设有人类学及民物学组,并在广州、云南开展体质人类学调查。第二年并入考古学组。1933年本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并入本所,一年后该单位转而与北平社会调查所合作,但其中的民族学组仍留在本所,并改称人类学组,聘吴定良为主任。后来吴定良筹组体质人类学研究所,1946年改聘凌纯声为主任。1955年本院民族学研究所成立,凌先生出任所长,但本所人类学组仍然维持不变。
原社会科学研究所民族学组之研究对象,系以中国东北及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之原始文化为主。及人类学组成立,文化人类学与体质人类学并重。但因东北沦陷,乃专重西南民族调查。待本院成立民族学研究所,本学系之研究范围维持体质人类学,至于文化人类学则转以民族史为主。
1980年以后,本学系在研究方法及研究范畴上有新的发展,其研究重点为利用历史材料以及田野工作所收集的当代民间材料,从事社会史、民族史、宗教史、医疗史、以及生活礼俗史之研究,大抵属于历史人类学的范围,而总归于社会和文化。近年的研究主轴以医疗文化、生活礼俗、宗教信仰、族群历史与跨文化比较为主,除了传统文献与考古发掘资料之外,亦大量运用文字、图片与影像之田野调查资料,结合历史学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辅以其他社会科学理论,探讨过去史学界较少注意的课题。过去五年的研究特色,则从注意中国历史上的“下层文化”的进路转而着重在“被忽略的中层”(neglected middle),这个“中层”历史打破官、民的二分,包括了不同阶层人共同实践的基础。其次,对于正统的建立展现兴趣,如古典医学、妇科医学的确立等。此外,同仁对于“中心”与“边陲”的关系亦多所着墨,不论是以“汉与边疆文化”或以“帝国中心与殖民地”的方式呈显研究对象,都有狠好的成绩。
由于有生命医疗史研究室和礼俗宗教研究室两个研究群体作为互动的机制,同仁之间沟通频繁,探讨课题的内在对话明显,除了研究个别历史问题外,亦不时针对相关领域的发展回顾省思。过去数年间推动的医疗史研究、宗教研究、族群历史研究,不仅在台湾史学界引领风潮,所得研究成果在国际汉学界也居于领先地位。医疗文化研究的成果正陆续编辑为《生命医疗史丛书》出版。
(四)文字学系:本所初创有汉字组之设,翌年改组,汉字组与汉语组合并为第二组。但第二组向以语言学见长,而着名的甲骨学者董作宾则属于考古学组,故有相当长的时间,本所并无文字学专门组属。及至1958年成立甲骨文研究室,专研甲骨文。但因同仁所学不以甲骨为限,而扩及秦汉文字等,乃于1990年改名“文字学组”。
本学系早年主要的工作为甲骨文及其相关研究,亦在此一领域独占鳌头,是以甲骨文研究乃成为本所学术的一大特色。出版重要的基本资料如《殷虚文字甲编》、《殷虚文字乙编》及《乙编补遗》,完成《殷虚文字丙编》上、中、下三辑之缀合;考释则有《殷虚文字甲编考释》和《甲骨文字集释》。另外《金文詁林补》一书,主持人虽非本组成员,学术业绩则属于文字学。近年则有《甲骨缀合集》和《续集》,以及即将完成的《甲骨文字编》。
古文字材料每年皆有新的发现及出版,主要集中在新出土甲骨、金文与秦简、楚简的释读与分析等。本学门目前主要的研究工作,亦依此分为甲骨、金文及简牍三大部分。除了从事基本资料的解读、考释之外,并以正确的资料为基础,拓展新的领域,包括出土文献与传统文献比较研究、先秦社会生活及礼制研究、金石学以及汉字发展史研究等。2006年,本学门举办“第一届古文字与古代史学术讨论会”,将本所结合古文字与古代史的传统具体呈现;研讨会的成果已结集为《古文字与古代史》第一辑。今后将每两年举办一次,相信可以带动以古文字材料研究古代史的风气,对于古代历史将有更多的发现。群体研究方面,同仁参与本所相关的专题研究室有文物图象研究室、古代文明研究室;另设有金文工作室,多年来已建立起艺术史、考古学、历史学与古文字学间的联络网。
另外,本学系同仁亦持续建构古文字电子资料库,以及整理出版本所珍藏史料。前者如殷周金文暨青铜器资料库、汉字构形资料库、先秦铜器纹饰资料库、先秦甲骨金文简牘词汇资料库。后者如《傅斯年图书馆珍藏青铜器全形拓精品集》、《史语所购藏青铜器选集》、《史语所购藏甲骨》、宋本《文苑英华》。其他如未公布小片甲骨,以及傅斯年图书馆藏青铜器铭文拓片、陈介祺往来函札等等的整理工作均持续进行。这些工作的成果,不仅为学术界提供服务,同时对中国古器物、文字与历史研究,带来全新的影响。
网站网址:http://www.ihp.sinica.edu.tw/
责任人/上级单位:所长:黃进兴
通讯地址:台湾台北市南港区115研究院路二段130号
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