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大学研究部门
邮箱:
电话:
传真:
简介:波恩大学中亚语言文化研究所是德国各大学内唯一的一所研究中亚地区蒙藏及突厥诸民族语言、历史、文化的专门机构,始建于1964年,创立者为国际著名蒙古学家海西希(W.Heissig)先生。该研究所除了介绍和教授相关语言知识外,在蒙古和西藏的历史、文学发展、宗教文化以及重要文献的发掘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大众汽车基金会的资助下,经过中亚所诸教授和工作人员20余年的苦心经营,今天的波恩大学中亚所已拥有一个颇具规模的中亚学专业图书馆。师资队伍也出奇地广大,远远超过汉学、印度学等其他研究所,它拥有6名教授(通常在德国大学中每个研究所只有1名教授),4名其他科研人员,3名藏族学术顾问和1名蒙古族教师。 该所编辑出版的一套“亚洲研究”(Asiatischen Forschungen)专题丛书,由著名的德国东方学专业出版社威斯巴登的奥托·哈拉索维茨出版社 (Verlan otto Harrassowitz,Wiesbaden) 印行,到2002年为止已出版145种书。自1967年始,该所还出版年鉴《中亚研究》(Zentralasiatische Studien, Verlag otto Harrassowitz),到2006年已出版了35期。
根据沈卫荣教授的《德国的西藏学研究和教学》一书记载,以波恩大学中亚语言文化研究所为中心,波恩大学中亚学、印度学和汉学研究所曾联合组成了一个名为“特殊研究领域十二——中亚”(Sonderforschungsbereich 12)的跨学科合作的科研大工程。这个特殊研究项目始于1969年秋,终于20世纪80年代末,前后持续近20年。该项目由海西希教授挂帅,9名教授、13名科研合作人员,其中包括2名蒙古人、4名藏人。其间还有不少知名外国学者和助手也参加了这项工程,该工程有几十种专著和几百篇论文,还培养了新一代中亚学研究者。沈卫荣教授的文章引用了当时组织这样一个大工程的立论内容:“人们哪怕只在地球仪或世界地图上投上一眼就会知道,蒙古、西藏以及其毗邻地区的地理位置表明,这个地区是一个自然的文化和历史的交汇点。几千年来,由东向西或由西向东的交通线都通过这一地区,精神上和文化上的影响变得越来越清晰地为人们所认识。首先对于文化和语言学家来说,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是,若没有对这种关联的认识,许多问题就无法解释。这不仅对大规模民族迁徙运动的研究,或是对公认的语言学法则的认识都是如此。由此就可推知,一个单科的学者,如果他希望能适应和胜任现代科学对方法论的要求和作深入的课题处理,且并不想在一篇单篇论文内使自己疲惫不堪的话,那么他必须承认自己已不再有能力独立地去解决在对中亚的问题作科学研究时所引出的种种问题了。” 出于这种跨学科研究的需要,波恩大学的相关部门联合组成了这个特殊研究项目。组织这个项目的主要意义和目的,就像沈教授所说:1.为了扩大对这一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意义不断增强的地区的了解,对这一旧资料而言几乎未曾开发过的地区作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是绝对有必要的;2.这种资料开发对消除迄今为止曾影响广泛的以欧洲为中心的狭小的世界和历史概念有重要的贡献;3.对这一地区之政治事件及其背景的澄清是理解它的必要前提;4.许多资料因快速的经济发展而受到损害,故必须对之进行挽救。
在波恩大学从事西藏学研究和教学的主要有皮特·施韦格(Peter Schwieger)、萨噶斯特(Klaus Sagaster)和迪特舒(D.Schuh)等教授。研究所原有3位藏族学术顾问,他们是扎雅·洛丹喜饶活佛(Loden Sherap Dagyab 1939— )、普康活佛(J.K.Phukhang)和白玛次仁(Pema Tsering)先生。
网站网址:http://www3.uni-bonn.de/
责任人/上级单位:
通讯地址:
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