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东
研究领域-----
民族学、新闻学和语言学
姓名:
胡晓东
来自:中国
出生:1964--
籍贯:
职称:教授
地址:
主页:
电话:
邮箱:
头衔: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所在单位:
贵州民族大学
个人基本信息:
1981年9月—1985年7月,在原贵州民族学院政治系政治理论专业读大学本科,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1985年9月—1987年7月,在原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三系苗瑶语族语言文学专业读硕士研究生;1987年8月—1989年8月,在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其间于1988年6月回中央民族学院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8月工作转正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实习员);1989年9月—2005年6月,在贵州民族报社工作,任贵州民族报社助理编辑、助理记者、报社编辑、记者、科教部主任;2005年7月—2010年5月,在原贵州民族学院民族科学研究院工作,任主任编辑、副教授,2006年9月至2009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10年6月至今,在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工作。现为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校第八批学术带头人。
从事工作及专长:
民族学、新闻学和语言学
科研成果:
除1989年9月至2005年6月在贵州民族报社工作期间采写并发表近百万字的新闻和其它各类稿件之外,多年来还在省级以上国内外学术刊物及论文集公开发表各类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主要有《“夜郎”讨论述评》(《贵州文史丛刊》,1985年第四期)、《“賨”非“廪君”浅析》(《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四期)、《试论苗族远祖传说对盘古神话的影响》(《民族文学研究》,1986年第四期)、《苗族“枫木”崇拜浅析》(《民间文学论坛》,1990年第三期)、《汉民族进入夜郎新探》(《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一期)、《试论新闻采访的主体与客体》(《新闻窗》,2000年第二期)、《一篇朴实感人的佳作——读穆青同志的<老书记与北干渠的故事>》(《新闻与写作》,2000年第三期)、《苗族古歌中的日月神话浅析》(《贵州民族研究》,2000年第四期)、《从古歌和神话传说看苗族鬼神的起源》(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中文版,2006年第六期)、《民族隐秘文化浅析》(《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六期)、《<楚辞•天问>之“帝何竺之”试解》(《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四期)、《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法国学者沙加尔<上古汉语词根>读后》(《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六期)、《白午苗话的反复问句》(《民族语文》,2008年第二期)、《上古汉语部分“来”母字在苗瑶语中的对应》(《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三期)、《苗语使用情况调查——兼谈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必要性》(《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第四期)、《<苗瑶语古音构拟>中黔东苗语部分例缺字补正》(《语言研究》,2009年第二期)、《苗瑶语的早期来源及其系属》(《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五期)、《汉语“古无舌上音”的苗语例证》(《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第五期)、《古汉语部分“见”母字在苗瑶语中的接触和演变》(《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第二期)、《“理辞”与“苗例”》(《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十期)以及《从语言使用态度看黔东苗语的母语生态》(《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年第四期)等。个人学术专著《瑶语研究》也于2011年1月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主持和参与的研究课题中,除个人主持的贵州民族学院院级课题《民族语言在民族隐秘文化调查中的作用分析》已结题之外,参与并已结题的课题还有贵州省省长基金课题“贵州世居民族民俗文化研究(岁时节日研究)”中的苗族部分和中央民族大学985课题“苗语黔东方言使用情况调查”中的麻江县白午村部分等。目前正主持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苗族理辞通解》和2010年贵州省教育厅课题《从语言使用态度看黔东苗语的母语生态》的调查与研究。
多年来,个人采写和编辑的各类稿件曾先后荣获贵州省全省好新闻作品二等奖1次、三等奖2次及其他各种全省性征文奖近10次,并且于1996年在贵州省直机关的年度工作考核中被评为优秀、2002年5月被贵州省民宗委授予省民宗委系统“美好家庭”荣誉称号、2005年5月被省民宗委授予省民宗委系统“学习型家庭”称号,2007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获“2006-2007学年度研究生学术年会活动奖” 二等奖,2012年1月,学术论文《<苗瑶语古音构拟>中黔东苗语部分例缺字补正》获贵州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评奖论文类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