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家学者
胡增益
研究领域----- 少数民族语言
姓名: 胡增益
来自:中国
出生:1934--
籍贯:天津市
职称:研究员
地址:
主页:
电话:
邮箱:
头衔: 研究员

所在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个人基本信息: 1954年毕业后入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56年转入新成立的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后合并为民族研究所,新名为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1959-1961在苏联科学院俄语研究所进修方言学。回国后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满—通古斯语研究组组长、比较语言研究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民族语文》杂志副主编、编辑部主任、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理事、北京满学会副会长、《满学研究》(年刊)编委等。 1954年进入研究所后开始研究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1955年、1956年两次参加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组织的全国少数民族语言普查,先后调查了新疆各地的蒙古语、达斡尔语和青海的土族语。写出了《新疆蒙古语语音调查报告》(手稿,存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1961年后从事对鄂伦春语、鄂温克语的调查与研究,1962年调查了鄂温克语和鄂伦春语。文化大革命恢复工作以后,发表了《鄂温克语概况》,1986年出版了《鄂伦春语简志》和《鄂温克语简志》,2001年出版了《鄂伦春语研究》,2007年发表了《鄂温克语》、《鄂伦春语》,收入《中国的语言》一书。除语言描写外,还发表了有关语言与文化方面的文章。《语言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对鄂伦春语一些词语的研究,分析了蕴藏在现代社会中的母系社会的遗留、早期社会中产品平均分配的痕迹,通过鄂伦春人众多的自称可以知悉鄂伦春人活动足迹,一些特有的词语生动地反映了鄂伦春人的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等。《鄂伦春地名简志》介绍了源自鄂伦春语几十个地名,这些地名反映了鄂伦春族的文化。《音德莫尔根》既是供研究使用的长篇话语材料,又从故事的情节中了解鄂伦春人一些生活和习俗以及民间口头文学的大致情貌。 在满—通古斯语言研究中,满语研究是胡增益研究的又一个重点。1979年民族研究所满—通古斯语组和新疆有关单位的锡伯族语文工作者合作,编写《满汉词典》,由胡增益作为主编主持编写工作。1994年《新满汉大词典》出版。词典共收词、词组约35000条,280万字,使用了60多种文献,约有2万个例证,是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已出版的满语辞书中,字数最多、使用文献最广泛、例证最丰富的一部。该词典出版后,1996年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优秀著作一等奖,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奖,1997年北京满学会首届满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以及北方十五省区优秀成果奖等。 1979年胡增益发表的《说sembi—满语释词札记》是满语研究重新起步时,有关本体语言研究最早的文章之一。此后又发表了《满文》、《满语言文字》、《满语中的名词化手段和语言经济原则》、《满语缩合词研究》、《一部稀有的满文辞书——满州(洲)类书》、《新疆地区满语文使用情况考略》、《满文的历史贡献》、《中国的满语研究——纪念满文创制四百周年》等。这些文章或是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观点或研究未曾研究过的内容或是历史性的总结。例如《中国的满语研究》是纪念满文创制四百周年的专题文章。文章总结了这四百年满语文研究的历程,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满汉语言的交流和融合是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热点。胡增益也发表了这方面的文章,如《满语bai和早期白话作品“白”的词义研究》、《满语“白”同汉语副词“白”的借贷关系》等。通过研究满语bai的词义来解释早期白话作品《红楼梦》、《儿女英雄传》中的副词“白”。因为在上述作品中“白”的某些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满语的bai和汉语的“白”在音义上有联系,在来源上有关系,可以通过对bai的词义研究,弄清楚“白”的意思。 胡增益调查过满—通古斯数种语言,也熟悉锡伯语的情况,因此对满—通古斯语言从整体上进行了研究。他和李树兰合写的《满—通古斯语言范畴中的确定/非确定意义》一文,提出满—通古斯语言众多的语法范畴,具有区分确定和非确定的意义。这是第一次从整个语族的高度系统地阐述这一现象,从而对该语族语言的认识深化了一步,使描写更加符合实际。《满—通古斯语族语言中的对称形式》一文,论述了语音形式的对称、语音—语义的对称、构词上的对称、语法范畴的对称。《满—通古斯语族语言研究》一文(载《二十世纪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对20世纪我国满—通古斯语研究进行了叙述和评介,使读者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有了一个整体性的认识。胡增益和李树兰还绘制了《满—通古斯语族图》附文字说明,作为《中国语言地图集》的组成部分。此外还撰写有《满—通古斯语族》、《构词法拾零—据满—通通古斯语材料》、《满—通古斯语辞书概况》等。对满—通古斯语族个别语言研究方面还撰写有《锡伯语的地位问题》、《大马哈鱼一词的语源》等,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 在理论探讨方面,在《试论双序列结构的民族语——汉语词典》里提出了一个新的词典类型。《语言结构中的对称》试图解释“元音和谐”的成因。《关于我国民族名称罗马字拼写法》强调了民族名称拼写所遵循的几个原则。《阿尔泰语言中的经济原则》则是运用法国语言学家马尔丁内(A.Martinet)的语言经济原则学说来说明我国阿尔泰语言中显现的语言经济原则。 胡增益作为主编之一,主编《中国的语言》(2007年),这部书用最经济的篇幅展示了中国境内一百多种语言的全貌。他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修订编辑委员会的分卷负责人之一,参加第六分卷的修订工作。 胡增益是《民族语文》杂志创办时以及以后的副主编、编辑部主任,主持日常编务工作,早在80年代胡增益在《民族语文》编辑部工作期间,就着手组织编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概况》,领导当时的编写组收集、审理、编辑,共收入80余种语言,后成为《中国的语言》一书的基础。在参加集体工作方面,他为《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大辞典》等撰写关于满—通古斯语族语言、文字、著述、人物等词条。还翻译了一些关于满—通古斯语言的一些名作,如《通古斯—满语》(苏联O.M.苏尼克)、《俄国学者对满语文研究的贡献》(苏联Б.K帕什阔夫)、《关于国外那乃人的语言》(苏联O.M.苏尼克)、《关于满—通古斯语族的分类问题》(苏联Г.M.瓦西列维奇)等。

从事工作及专长: 少数民族语言

科研成果: 《新疆蒙古语语音调查报告》(手稿,存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文化大革命恢复工作以后,发表了《鄂温克语概况》,1986年出版了《鄂伦春语简志》和《鄂温克语简志》,2001年出版了《鄂伦春语研究》,2007年发表了《鄂温克语》、《鄂伦春语》,收入《中国的语言》一书。除语言描写外,还发表了有关语言与文化方面的文章。《语言的历史文化价值》。1979年民族研究所满—通古斯语组和新疆有关单位的锡伯族语文工作者合作,编写《满汉词典》,由胡增益作为主编主持编写工作。1994年《新满汉大词典》出版。1979年胡增益发表的《说sembi—满语释词札记》是满语研究重新起步时,有关本体语言研究最早的文章之一。此后又发表了《满文》、《满语言文字》、《满语中的名词化手段和语言经济原则》、《满语缩合词研究》、《一部稀有的满文辞书——满州(洲)类书》、《新疆地区满语文使用情况考略》、《满文的历史贡献》、《中国的满语研究——纪念满文创制四百周年》等。这些文章或是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观点或研究未曾研究过的内容或是历史性的总结。例如《中国的满语研究》是纪念满文创制四百周年的专题文章。文章总结了这四百年满语文研究的历程,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满汉语言的交流和融合是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热点。胡增益也发表了这方面的文章,如《满语bai和早期白话作品“白”的词义研究》、《满语“白”同汉语副词“白”的借贷关系》等。通过研究满语bai的词义来解释早期白话作品《红楼梦》、《儿女英雄传》中的副词“白”。《满—通古斯语族语言研究》一文(载《二十世纪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对20世纪我国满—通古斯语研究进行了叙述和评介,使读者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有了一个整体性的认识。胡增益和李树兰还绘制了《满—通古斯语族图》附文字说明,作为《中国语言地图集》的组成部分。此外还撰写有《满—通古斯语族》、《构词法拾零—据满—通通古斯语材料》、《满—通古斯语辞书概况》等。对满—通古斯语族个别语言研究方面还撰写有《锡伯语的地位问题》、《大马哈鱼一词的语源》等,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 在理论探讨方面,在《试论双序列结构的民族语——汉语词典》里提出了一个新的词典类型。《语言结构中的对称》试图解释“元音和谐”的成因。《关于我国民族名称罗马字拼写法》强调了民族名称拼写所遵循的几个原则。《阿尔泰语言中的经济原则》则是运用法国语言学家马尔丁内(A.Martinet)的语言经济原则学说来说明我国阿尔泰语言中显现的语言经济原则。 胡增益作为主编之一,主编《中国的语言》(2007年),这部书用最经济的篇幅展示了中国境内一百多种语言的全貌。他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修订编辑委员会的分卷负责人之一,参加第六分卷的修订工作。 胡增益是《民族语文》杂志创办时以及以后的副主编、编辑部主任,主持日常编务工作,早在80年代胡增益在《民族语文》编辑部工作期间,就着手组织编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概况》,领导当时的编写组收集、审理、编辑,共收入80余种语言,后成为《中国的语言》一书的基础。在参加集体工作方面,他为《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大辞典》等撰写关于满—通古斯语族语言、文字、著述、人物等词条。还翻译了一些关于满—通古斯语言的一些名作,如《通古斯—满语》(苏联O.M.苏尼克)、《俄国学者对满语文研究的贡献》(苏联Б.K帕什阔夫)、《关于国外那乃人的语言》(苏联O.M.苏尼克)、《关于满—通古斯语族的分类问题》(苏联Г.M.瓦西列维奇)等。

学者风采: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院6号楼     邮政编码:100081
E-mail:zgmzyy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