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衔:
教授、博士生导师
所在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
个人基本信息:
1948年9月入南京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学习阿拉伯语专业,1949年6月入华东大学,参加革命,后华东大学并入山东大学,1949—1951年在山东大学外文系俄语专业学习,1951—1953年在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学习维吾尔语专业,同年提前毕业并留校工作迄今。从1953年起一直在中央民族大学从事突厥学、中亚学和伊斯兰文化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主要是担任国内外柯尔克孜(吉尔吉斯)族语言文化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50年代初期曾师从苏联专家,进修语言学﹑翻译学﹑突厥学﹑古代突厥文献学和土耳其语及喀尔喀蒙古语,通俄罗斯语﹑土耳其语﹑柯尔克孜(吉尔吉斯)语、维吾尔语等语言。50年代及60年代多次参加柯尔克孜语言﹑史诗《玛纳斯》及社会历史调查,参加过柯尔克孜文字的创制工作。1980年被学校评为副教授。1985年赴日本讲学期间被日本岛根大学聘为客座教授, 1986年被评为教授,同年被国家教委派往土耳其长期讲学,获安卡拉大学功勋证书。1992并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3年起招收博士生及外国留学生。55年来培养了一大批各民族语言文化人才和外国留学生,其中主要是一批研究中亚和新疆民族语言文化的博士和硕士,现在仍指导着研究中亚的博士生及进修生。1999年被吉尔吉斯共和国国家科学院选为外籍院士(名誉院士)。2001年,参加沙特国王邀请的中国朝觐团赴麦加朝覲,成为“哈吉”。 因在柯尔克孜学研究中作出突出成绩和为增进中国与吉尔吉斯共和国之间友谊作出显著贡献,2002年荣获吉尔吉斯总统亲自颁发的“玛纳斯”三级勋章。 2003年被吉尔吉斯人文大学聘为客座教授。2004年1月7日申办了离休手续,但又被中央民族大学以“特聘教授”名义聘请继续在校工作,继续招收﹑指导博士生。现在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哈萨克语言文学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东干(中亚回族)学研究所所长。曾多次应邀出国讲学、交流,其中到中亚各国访问19次,到日本访问交流14次,到土耳其访问 7次,另外还多次到俄罗斯﹑保加利亚﹑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法国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访问交流过。在北京主持过首届“东干学国际研讨会”, 为中国各有关单位多次邀请过外国学者来中国交流,也带领或推荐过我国不少学者出国开会及访问,并为一些大学及研究单位和民族地区牵线搭桥,协助签订过友好交流的协议。建议在中央民族大学增设了俄罗斯语-哈萨克语﹑俄罗斯语-吉尔吉斯语﹑俄罗斯语-乌兹别克语﹑俄罗斯语-土库曼语四个培养我国中亚人才的专业班级。
多年来他克服只靠一只右眼视力的困难,勤奋学习,坚持工作,仍然作出了显著成绩。现在的社会兼职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中亚友好协会顾问﹑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委员﹑中国突厥语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会顾问﹑中国回族学会顾问﹑民族地区一些大学的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及新疆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与翻译》(核心刊物)学术刊物的编委和吉尔吉斯共和国发行的中亚综合性刊物《东干人(回族)》(俄文及东干文)的编委等。
从事工作及专长:
柯尔克孜(吉尔吉斯)族语言
科研成果:
专著、译著及主编的出版物有:《中亚五国志》﹑《中国回族》﹑《当代回族文艺人物辞典》﹑《柯尔克孜(吉尔吉斯)语言文化研究》﹑《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文集》、《柯尔克孜语言简志》、《吉尔吉斯语教程》(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出版)、《柯尔克孜(吉尔吉斯)语读本》、《汉柯简明词典》、《柯尔克孜谚语》、《〈玛纳斯〉第一部片断汉译》(日本出版)﹑《汉语吉尔吉斯语词典》(审订,吉尔吉斯共和国出版)﹑《伊犁维吾尔民歌》﹑明代回鹘(维吾尔)文献《高昌馆课》﹑《高昌馆杂字》﹑《突厥语研究论文集》等,参编的书更有多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有200多篇,他还编辑拍摄过大型的民族学资料录像片《中国柯尔克孜族》和摄制了抢救濒危的《黑龙江省富裕县柯尔克孜语》光碟。在国内外曾多次获奖,被文化部和国家民委评为“〈玛纳斯〉工作先进个人”,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民政府评为“民族语文工作先进个人”,他把所得奖金都捐给新疆克州希望小学。由于他在民族团结方面表现突出,还作为特邀代表出席过首都民族团结表彰大会。
学者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