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家学者
贾晞儒
研究领域----- 蒙古语
姓名: 贾晞儒
来自:中国
出生:1936--
籍贯:陕西省蓝田县
职称:教授
地址:
主页:
电话:
邮箱:
头衔: 教授

所在单位: 青海省老教授协会

个人基本信息: 曾任青海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副系主任、民族研究所所长、教授、《青海民族研究》主编、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青海省少数民族语文工作领导小组成员、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蒙古语文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顾问等,现担任青海省老教授协会副会长、甘肃方言研究所学术顾问。1952年7月考入西北民族学院语文系,攻读蒙古语文专业,1955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担任蒙古族班的班主任,同时讲授《蒙古语文》和《汉语文》课。从1954年至1957年初搜集、整理和翻译了大量的蒙古族民间故事、歌谣及其他文学作品,并探讨蒙古族民歌的格调和风格,创作了《草原上》、《胡特尔草原花草香》等诗篇,先后用兰心、敖优特、陶雅、陶雅光、西诺夫等笔名发表在《诗刊》、《陇花》、《工农文艺》、《青海湖》、《青海日报》等报刊上。 1960年年底调到青海民族学院,从事了一段教材编译工作。1978年至1996年退休前,先后为青海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蒙古语文专业各年级、汉语言文学系本科和民族研究所研究生班讲授《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讲》、《蒙古族古代作品选讲》、《蒙古文字史略》、《现代蒙古语》、《语言学概论》、《社会语言学》、《民族语言与民族历史》等课程。现受聘于青海民族学院蒙学系,担任《语言理论》、《蒙汉对比语言学》等课程的教学任务。贾晞儒的整个研究工作,着重研究青海蒙古族的语言,同时也根据教学和研究的需要,涉猎土族语、藏语和汉语青海方言。在蒙古语研究方面,还把蒙古语语义的研究作为他的另一个主攻目标;在蒙古语句法研究方面,他从“动词谓语是句子的结构中心”的观点出发,认为蒙古语句子的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都是以谓语为中心而展开的;有的通过动词的各种形态变化,来表示句子结构成分之间相互关系的性质和整个句子的意义;有的通过各种不同的谓语静词,来表示句子各个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和句子的语义关系。但就主语和谓语比较而言,谓语却是最重要的。蒙古语在很多情况下,主语可以没有,谓语却不可缺少;通过谓语可以找出句子结构的脉络,而主语是不能完全承担这个职能的。这种谓语中心论的学术见解,拓宽了句法研究的思路。 关于民族语言间相互接触影响问题,他在《民族语文散论》和《从青海汉语的几个方言词看语言间的接触影响》、《青海汉话与少数民族语言》等论著中都体现了这样一种思想: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是各个民族语言间相互接触影响的基本条件,而文化交往、经济往来又是民族语言间相互吸收、相互丰富发展的动力,其影响是互相的,不是单方面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有排他性的特点。“排他性”不全是消极的,它反映了一种语言在对待别的民族语言成分上的“自主权”,即排斥那些不利于自己丰富、发展,与自己发展内在规律相悖的东西,吸收那些有利于促进自身的丰富、发展和增强自身的表现力的成分,保持自己民族语言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力。这在蒙古语里表现得非常突出。因此,不能说,民族语言的相互接触影响一定会向某个语言靠拢。一种民族语言吸收能力愈强,其排他性也就愈强。从宏观上看,民族语言间的相互吸收和影响是必然的,也是促进语言丰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信息化的时代,民族语言发展的前景,在于其文化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文化教育、科学技术越发展,越会极大地推进民族经济的腾飞,随着经济大发展,该民族语言的信息负荷量也就愈大,吸收能力、表达能力也就愈强,这样,就会大大地扩大该语言的使用范围,其发展道路也就更加广阔。 关于语义问题,他认为不论是语音、词汇、语法,还是成篇文章的结构,都要受语义的制约;不论是一个音位,还是有组织排列的一连串的声音和符号,都是语义的确定物。对于说话者或听话者来说,语音是语义的载体,不承担这个“载体”任务的声音,就不是语音。语义内容决定语音形式,语音形式反过来影响语义内容。在句子里,语法结构的主要成分与语义结构的主要成分又往往是不一致的,这是语音形式与语义内容矛盾的结果,两者的对立与统一,才构成了语言交际的功能。因此,语音和语义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不能把两者中的任何一方看成是另一方的附属物。不论是单个词,句子,还是成篇文章,都是音义的结合体,不可分割。研究词的结构规则、句子的语法结构以及成篇文章的结构,都必须从语音和语义两个方面去研究,忽视任何一个方面,研究工作都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 这些思想在他的《蒙古语并列结构的语义关系》、《蒙古语复合词的语义结构分析》等论著中都有所体现。 当前,他除担任教学工作以外,还以青海汉话为中心探索各民族语言间的相互接触影响的特点和规律,企图为青海民族语言、文化建设奉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从事工作及专长: 蒙古语

科研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陆陆续续在全国和地方学术刊物上用汉、蒙两种文字发表了《试论蒙古语谓语动词的几个问题》、《海西蒙古语中的藏语借词》、《海西蒙古语方言词的特点》、《谈谈蒙古语句子的结构问题》、《青海汉话与少数民族语言》、《从青海汉话的几个方言词看语言间的接触影响》、《藏族文化与蒙古族文化的关系》、《土族语和蒙古语白色词的文化内涵》等学术论文130多篇,出版个人著作《民族语文散论》、《语言•心理•民俗》、《青海蒙古语言文化总论》等四部,与他人合作主编《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中华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故事》等9部,其中《海西蒙古语的特点》、《民族语文散论》、《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先后荣获青海省第一、二、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专著)一、二、三等奖;《语言•心理•民俗》荣获青海省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三等奖。

学者风采: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院6号楼     邮政编码:100081
E-mail:zgmzyy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