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弨
研究领域-----
汉台语比较研究和社会语言学研究以及壮语的相关研究
姓名:
班弨
来自:中国
出生:1962--
籍贯:广西壮族自治区邕宁(今属南宁市)
职称:教授
地址:
主页:
电话:
邮箱:
头衔:
教授、博士生导师、华文学院院长
所在单位:
暨南大学
个人基本信息:
198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语言研究室工作。后调至暨南大学任教。现为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文学院院长。主要从事汉台语比较研究和社会语言学研究以及壮语的相关研究。先后主持国家教委霍英东基金项目《大陆壮侗语台湾高山语东南亚马来语关系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壮语描写词汇学》(均已完成)。
从事工作及专长:
汉台语比较研究和社会语言学研究以及壮语的相关研究
科研成果:
已出版的主要专著有:(1)《汉语中的台语底层》;(2)《中国的语言和文字》;(3)《中国语言文字学通史》;(4)《学生常用书法字典》等。已发表的主要论文有:(1)《关于母语和本族语》(《民族语文》2005,3);(2)《<尔雅>中的台语底层》(《暨南学报》2005,6);(3)《新加坡的语言问题》(《东南亚研究》,2005,6)(4)《大沙田和洞圩壮语底层词》(《民族语文》2004,1);(5)《濒危语言抢救的紧迫性和可行措施》(《暨南学报》2006,5);(6)《汉台语关系研究述评》(《民族语文》2003.2);(7)《邕宁壮语植物名称词探析》(《民族语文》2000,3);(8)《邕宁壮语动物名称词探析》(《民族语文》1999,5);(9)《汉字在壮语中的一种特殊读法》(《民族语文》1992,2);(10)《论语言发展的滚动模式与语言规范的基本原则》(《暨南学报》2001,6);(11)《壮语及相关汉语方言中的特殊量词“站”、“铺”、“塘”考释》(《暨南学报》1998,4);(12)《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双语制的量化分析》(《暨南学报》1999,3);(13)《壮族地区双语制对语言本身及社会生活的影响》(《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壮侗学专刊》1997,6);(14)《双语制对语言本身及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壮族地区为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1);(15)《壮语的村落差异》(《民族语文》1995,4)。
学者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