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李树兰
来自:中国
出生:1933-
籍贯:天津市
职称:研究员
地址:
主页:
电话:
邮箱:
头衔:
研究员
所在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个人基本信息:
从李树兰参加民族语言研究工作开始,就从事锡伯语的调查研究,后来随着调查领域的逐渐扩大,对满—通古斯语族的其他语言也进行了调查和研究,除了赫哲语、女真语只接触了一些文字资料外,对满语、鄂伦春语、鄂温克语也做过一些调查研究工作。
锡伯语在满—通古斯语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该语族使用人口最多、最活跃的一个语言,而且它和满语的关系很近,建国前在国内还没有什么人对锡伯语进行过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1955、1956年李树兰参加了新疆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六工作队,首次赴新疆调查研究锡伯语,在对锡伯语、满—通古斯语调查研究方面,多次下乡进行田野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特别在1978年以后,几乎每年都结合当时的科研项目的需要,到新疆、内蒙以及东北等有关的地区进行实地考查研究,
从事工作及专长:
少数民族语言
科研成果:
语言研究工作方面的主要贡献和成绩,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锡伯族创制新文字方案。1955、1956年先后参加调查新疆各民族语言的第六工作队,李树兰曾和锡伯族有关人士共同拟定了一份以斯拉夫字母为基础的《锡伯族文字改革方案(草案)》,提交有关部门参考。该方案在1957年《新疆日报》公布过。1958年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少数民族创制文字方案中设计字母的几项原则》以后,根据文件精神和本民族的意愿,又拟定了一份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锡伯族文字方案(草案)》。
二、在锡伯语研究方面。(1)先后发表和完成有关锡伯语、满—通古斯语的研究成果33种,为《辞海》等多种词书撰写了有关锡伯语、锡伯文的词条。(2)揭示了锡伯语重要的语言现象,在研究上有所突破和推进。例如,《锡伯语的领属范畴》一文,修正了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的满语支不存在领属范畴的传统观点。《锡伯语动词陈述式的亲知口气和非亲知口气》一文,这篇论文里,不仅把锡伯语动词中呈现的复杂情况说明了,而且就此还提出满—通古斯语的一个新的语法范畴,这对研究满—通古斯语族其他语言的动词有所启示,也为研究阿尔泰语系语言间的关系,提供了新材料。在《锡伯语的状词》一文指出,状词在语音构成上的一些规律,特别是谐音状词的语音构成上的一些规律;文章把位于形容词前,由重叠形容词词首再增加或换之以其他辅音构成的音节,看作是修饰形容词的临时状词,这些研究和分析都具有新意。《满—通古斯语言语法范畴中的确定/非确定意义》一文提示了一个过去不被研究者注意的语言现象。作者在文章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学术观点,即在满—通古斯语族语言里的一些语法范畴中,都区分确定/非确定的语法意义,这种意义在同一个语法范畴中相互对立、相互伴随。对这种现象的阐述,在满—通古斯语族语言中,确定了一种名为确定/非确定的语法范畴,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这篇文章对阿尔泰语言的共同性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在《反身领属范畴在锡伯语中的补偿手段》 论述了锡伯语只有人称领属没有反身领属的事实,而在调查研究锡伯语过程中,发现了表达反身领属的语法意义,除了使用领格形式的反身代词以外,还使用名词/反身代词-ŋ-/人称领属附加成分的方式来表达,或使用名词/反身代词-ŋ-领格附加成分的方式来表达。附加成分-ŋ在强调词干所指称的事物为某个人称所有之外,往往又引申出“自己的”意思。由此可以将-ŋ看成是一种缺乏反身领属形式的补偿手段或方法。
在复合词研究、探讨中,借用了藏文的“藻饰词”术语,对锡伯语、满语中一些别有趣味的复合词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撰写了《满文藻饰词研究》(载《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3辑,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和《锡伯语的藻饰词》(《民族语文》,1991年第1期))。
三、阐述了锡伯语和满语的关系。锡伯语和满语很接近,但是两者之间有的关系很少有人充分的论述、分析过。《锡伯语满语比较研究举要》、《论锡伯语文的形成和发展》、《锡伯语研究对满语研究的贡献》以及《富裕满语和锡伯语》等文章,提出了对两者关系的看法,这些看法是,(1)历史上锡伯族使用的语言是满语,使用的文字是满文;(2)十八世纪部分锡伯族迁徙到新疆以后,他们的语言逐渐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进而形成锡伯语;(3)锡伯文是在满文基础上略加改动的拼音文字,不完全同于满文,锡伯文同满文相比较,已经有了相当的变化,形成了锡伯文;(4)锡伯语、锡伯文是在满语、满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从历史的观点看,也可以说,锡伯语是现代满语、锡伯文是现代满文。作者认为这一看法,可以成为今后对这一问题进一步讨论和研究的基础。
出版了《锡伯语口语研究》和《锡伯语简志》。《锡伯语口语研究》。获北京满学会1997年首届满学研究优秀奖,该书是研究锡伯语口语第一部专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锡伯语语法概要》是对语音和语法的简明描写。第二部分《锡伯语口语词汇》收词、词组6000条,所收的词是口语经常使用的,同时也有一些年轻人不大使用或不用的。根据口语的发音和传统文字的拼写习惯,模拟了书面语形式,作为文字规范时的参考。
《锡伯语简志》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之一,概况部分简单地介绍了锡伯族居住的情况,即由于历史原因而分居东北和新疆两个地方,形成了一个民族使用不同语言的情况。作者同满语书面语进行相关比较,介绍了现代锡伯语的一些特点。该书对词义演变有些探讨,对词义转化的因素作了较详细讨论。在语法部分对锡伯语的领属范畴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提出了新的见解。
1962、1963两年连续调查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的鄂温克语和鄂伦春自治旗的鄂伦春语,并先后撰写了《鄂伦春语概况》、《鄂伦春语词汇述略》。1976年以后,除继续坚持田野调查外,参加了《新满汉大词典》的编纂工作。该词典获得了1996年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优秀著作奖,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优秀著作奖。1986年李树兰参加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情况》一书编撰,负责调查和编写新疆锡伯族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1987年又参加绘制《中国语言地图集:满—通古斯语族语言图•地图说明》(合著),又参与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与加拿大拉瓦尔大学的合作课题《世界书面语:使用程度和使用方式概况》,负责锡伯语文的调查与编写。
另外,于2001年10月赴扬州参加了中国语言学会第11届年会,宣读了论文《满汉合璧文献中的北京土语词》,从几个方面介绍了满汉合璧文献中的北京土语词的情况。于2003年发表在《中国语言学报》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