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家学者
梁庭望
研究领域----- 壮族文学与历史文化、壮侗语族各族历史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等
姓名: 梁庭望
来自:中国
出生:1937--
籍贯:广西马山县
职称:教授
地址:
主页:
电话:
邮箱:
头衔: 教授,博士生导师

所在单位: 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

个人基本信息: 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壮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留校任教。曾任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留校以来,先后开设壮族文学概论、壮族文化概论、壮侗语族各族文学、壮侗语族各族历史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少数民族韵体文学、少数民族散体文学等课程。几十年来,先后独撰、主编、合著、参编《壮族文学概要》《壮族文化概论》《Fwen cienzyiengz》(《传扬歌》古壮字转写壮文)《壮族伦理道德长诗传扬歌译注》《壮族风俗志》《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诗歌通史》《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编年史》等多种,在壮族文学的历史分期、歌墟源于对偶婚、壮族神话的谱系、花山崖壁画上的人身蛙形为壮族的民族保护神蛙神、认定广西田阳县敢壮山为壮族人文始祖的纪念圣地、壮族是最早发明水稻人工栽培的民族之一、壮族文字的文化韧带功能、中华文化的板块结构、少数民族文学的定义范围特征及其在中华文学中的地位、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文学的互相影响和融合等方面,都有所发现或突破。如论证壮族由于没有全民族规范统一的文字,致使壮族文化发生断裂,影响较大。又如《栽培稻起源研究新证》一文论证壮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水稻人工栽培的民族之一,新华社将其缩为专稿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外广播,后被邀请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主持的世界粮食安全大会上讲演,得到公认,反响很大。几十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11项,其中面对全世界华人、华侨青少年的《我是中国的孩子》获国家图书奖二等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先后获北京市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国家民委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家教委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代表国家级)。 在主要从事壮族文学与历史文化、壮侗语族各族历史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综合研究的同时,用语用学、文字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壮族文字的发展史、古壮字结构、新壮文的推行等问题进行研究,在《壮族文化概论》中立有语言文字专章,撰写《民族古文献概览》中古壮字渊源、结构、相关文献部分,还发表了《先秦壮族古文字探略》《壮族三种文字的嬗变及其命运的思考》《试论推行民族文字的基本原则》《古壮字文献及其价值》《关于推行壮文的若干理论问题》《壮文——壮族人民可以迅速掌握的信息载体》等数十篇论文。为纪念《壮文方案》颁布50周年,已经将部分论文结集为《壮文论集》出版。 梁庭望先后在校内任中央民族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民族大学职称评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等。校外先后任国务院新增学位点通讯评审专家、亚洲发展银行技术援助中国教育部民族教育项目专家、国家民委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党组成员兼副理事长、广西《壮学丛书》副总主编兼学术委员会主任等。《中国少数民族专家学者词典》《中国大学校长名典》《中国作家大词典》等20多种词书收入其条目。《治学与成才之道》《当代著名民族学家百人小传》《中国壮学》等著作,《中华人物报》《民族团结报》《是与非》(北京市委刊物)、《广西日报》等报刊有专门的评介。

从事工作及专长: 壮族文学与历史文化、壮侗语族各族历史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等

科研成果: 主要专著有:《壮族文化概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中国少数民族百科全书•第十卷、十一卷》,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2年;《民族古文字概览•壮文文献》,民族出版社1997年;《壮族伦理道德长诗传扬歌译注》(合著),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年;《壮文论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发表的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他诗文200多篇。

学者风采: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院6号楼     邮政编码:100081
E-mail:zgmzyy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