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刘光坤
来自:中国
出生:1938--
籍贯:四川省安县桑枣镇
职称:编审
地址:
主页:
电话:
邮箱:
头衔:
编审
所在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语文杂志社
个人基本信息:
1956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藏语班,同年留校任教,后调学校学生科工作。1957年初调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民族语文研究室,同年3月参加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7工作队川北组在成都举办的少数民族语言调查训练班,结业后即参加羌语普查工作,与黄布凡等在四川茂县各地进行羌语普查。1958年夏,承担了四川省黑水县文教局举办的小学教师羌语培训班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工作。同年秋,调中国科学院第7工作队川北组工作,承担羌语方言资料的核对、整理,并参加羌语调查报告的编写工作。1960年调北京中央财政金融学院语文教研室从事教学工作,1964年调北京市粉末冶金研究所情报室工作。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语文杂志社,为民族语文杂志的创刊和出刊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先后担任编辑、副编审、编审,并任南方组组长等职。
从事工作及专长:
蒙语和羌语
科研成果:
在杂志社工作期间,参与编辑了《当代中国民族语言学家》(负责藏缅语族语言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藏缅语语音和词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藏缅语族语言词汇集》(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出版)等著作的供稿、编辑、审稿、校对等工作。
在编刊之余,也开展一些专题研究工作,出版专著有《麻窝羌语研究》。发表的论文有:《羌语中的藏语借词》(1981);《羌语辅音韵尾研究》(1984);《羌语中的长辅音》(1986);《论羌语代词的“格”》(1987);《藏缅语族中的羌语支试析》(1989);《羌语复辅音研究》(1997);《论羌语声调的产生和发展》(1998);《论羌语动词的人称范畴》(1999)等。
1998年退休,仍然承担《中国的语言》(商务印书馆2007年出版;《中国新发现语言研究丛书》(已经出版37卷);《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研究丛书》(已经出版13卷);《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系列词典丛书》(已经出版19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修订本)等部分著作的编辑、审稿和校对工作。与此同时,还与孙宏开一起,承担了中国社会科学院A类重大课题《中国新发现语言调查研究》项目中部分语言的调查研究,2002年去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调查研究阿侬语;2005年去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调查研究尔苏语;2006年去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调查研究史兴语。
在此期间,还与孙宏开一起,参与部分国际合作项目,2002年访问法国,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法国科学研究中心的合作项目,开展羌语中的汉语借词历史层次的研究工作;2004年去美国加州州立契柯(Chico)大学,承担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关于濒危语言项目,对阿侬语进行深入研究,完成《阿侬语研究》,中文稿列入《中国新发现语言研究丛书》,已经由民族出版社出版,英文稿将在英国出版;2005年和2007年分别两次访问荷兰莱顿亚洲研究院,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与荷兰皇家科学院的合作项目,2005年对白马语和2007年对史兴语进行深入研究,完成《白马语研究》列入《中国新发现语言研究丛书》,已经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史兴语研究》的书稿也已经完成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