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家学者
刘辉强
研究领域----- 羌语、嘉戎语
姓名: 刘辉强
来自:中国
出生:1931--
籍贯:四川省成都市
职称:副研究员
地址:
主页:
电话:
邮箱:
头衔: 副研究员

所在单位: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

个人基本信息: 四川大学民族学专业本科毕业,1954年毕业于原西南民族学院民族学研究班。任职于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1991年5月退休。1956年初,任阿坝藏族自治州文教处民族语言文字研究室学术秘书,主持用民族口语辅助教学教材的编写和对羌语、嘉戎语的调查工作。1957年—1959年,参加羌语普查和对操羌语的民族干部的教学,并直接参加羌语洋茸话、羌语俄恩话、羌语麻窝话、羌语木苏话、羌语石碉楼话等语言点的调查。事后写出了各调查点的报告,并相应撰写了一些论文。1960年—1979年,在羌语、嘉戎语和藏语安多方言分布地区的中学任外语教员(茂汶第一中学教俄语;四川黑水县中学教英语)。在此期间,除教学外,还对嘉戎语东部方言松磨话的德士窝土语进行了调查;对羌语北部方言的羊茸话、俄恩话、麻窝话、石碉楼话、木苏话等语言进行了复查并作补充调查。对北部和南部方言的中间点羌语曲谷话也进行了调查;对羌语南部方言的木卡土语也进行了复查。1980年—1991年,在四川省民族研究所任副研究员。从事民族学(民族识别、民族人口、民族历史等)和民族语言的教学、调查和研究工作。 1.参加了川西南“西番”人的民族识别考察。写出了民族识别调查报告(包括历史、宗教、语言和习俗),对尔苏语和纳木依语进行了专门的调查(语音、词汇、语法),并写出了描写语言学论文。 2.1982年秋—1983年初,应四川大学历史系的邀请,对就读西南民族史的硕士生和中文系的部分硕士生讲授语言学和民族语言调查课,课后学生们分别参加了汉语方言调查和民族语言调查(木雅语),效果十分显著。 3.1983年9月,参加对川南古蔺县及其周边地区的苗族和苗语的分布及使用的人口调查。对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苗语分布地区曾使用过的拼音文字有了一些了解。 4.参加雅砻江上、下游的民族综合考察,对木雅语、贵琼语、尔龚语、扎坝语等语种进行了语言学的专题调查,搜集了大量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资料,随后写出了贵琼、木雅、尔龚、扎坝等语言的描写语言学论文。 5.1984年初,参加羌语分布及使用情况的调查,为羌族创制拼音文字,被任命为办公室副主任兼创制组组长。1989年11月,创制领导小组在汶川县阿坝师范专科学校内开办了首届羌语研究培训班,培养了羌族语文研究人员12名。1991年4月,羌族拼音文字方案(草案),经审定通过,由省人民政府转报国家民委。1993年3月10日,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复函国家民委,认为:羌族拼音文字方案(草案)“在试行中得到羌族各界的肯定,证明是可行的。”“请批转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布试验推行。”羌族拼音文字创制工作完成。 6.1991年5月退休。退休后,继续做了三年涉及羌语及羌族拼音文字的工作。并为《羌族词典》撰写了《语文类》的条目62个。 7.1995年至今,对过去调查搜集的八种民族语言资料逐一进行复查补充。 刘辉强还与一些同志合作,对《山海经中羌语支语言的词汇辨析》和《羌语支语言与巴蜀文化》两个课题,进行调查研究核对资料,撰写论文。 对羌语、尔苏语、纳木依语、木雅语、贵琼语、扎坝语等六种语言,认为它们都是藏缅语族内的独立语言,同属羌语支。 至于尔龚语,经过调查研究,认为也是藏缅语族内的独立语言,属羌语支。

从事工作及专长: 羌语、嘉戎语

科研成果: 主要业绩和成果:《四川省“西番”民族识别报告》(所存资料)、《谈川西南“西番”人的识别》、《尔苏语概要》(第十五届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论文)、《纳木依语概况》、《明正土司属地的民族语言概况》、《木雅语研究》、《四川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基本情况概述》、《贵琼语研究》、《扎坝语研究》、;《尔龚语音系》、《木雅语及尔苏语的分布及其使用情况》、《羌语分布及其使用情况调查》、;《调查研究羌语支语言与人类学的运用》(论文)、《羌语木苏话音系》、《羌语曲谷话研究》、《羌族的语言和文字》、《羌族辞典•语文类》、《羌族拼音文字方案》(集体创制,刘辉强为主创人之一)、《藏彝走廊地区的民族语言》、;《黑水县民族语言分布情况及其特征》。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院6号楼     邮政编码:100081
E-mail:zgmzyy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