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刘璐
来自:中国
出生:1928-
籍贯:北京
职称:副研究员
地址:
主页:
电话:
邮箱:
头衔:
副研究员
所在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个人基本信息:
195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后随机构调整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曾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82年离职,随丈夫移居海外。在其三十一年的研究工作中,重点研究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语言。曾七次远赴云南边境地区收集第一手语言资料。主要著作有《景颇语语法纲要》、《景颇语简志》、《怒族语言简志(怒苏语)》以及《中国的语言•景颇语》等。
自1951年起,刘璐在老一辈著名语言学家、语言所所长罗常培先生的引领和亲自指导下开始从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工作。以罗先生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期间在云南大理搜集到的资料为基础,以Ola Hanson的《A Kachin Dictionary》①为参考,对景颇语开始了全面、深入的研究。1954年1月远赴云南中缅边境线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在无现代化交通工具和技术装备的情况下,背着行装,徒步随邮局投递员或货运马帮走遍潞西、瑞丽、陇川、盈江、梁河等县的景颇山区,取得了第一手语言材料,成为深入景颇山区的第一位汉族知识女性,也是深入研究景颇语的第一位语言工作者。此次调查历时两年半之久,调查了景颇族的景颇(大山)、载瓦(小山)、勒期(茶山)、勒浪(浪速)等各支系的分布、人口,景颇族语言和文字在我国及缅甸境内的分布和使用情况,景颇方言和土语的差别及其分布,搜集补充大量词汇、语法及口头文学等资料。在此次调查的基础上,以景颇语中使用人口最多、最有代表性的恩昆土语为依据,于1959年编写出版了我国首部全面介绍景颇语的专著《景颇语语法纲要》。
继《景颇语语法纲要》之后,1959年开始编写《景颇族语言简志(景颇语)》,1963年第一次定稿,这是又一部全面介绍景颇语的著述。1980年再次只身前往云南省盈江县广泛征求民族干部和群众对书稿的意见。此书历经几次修改,终于1981年完成定稿,并于1984年出版。在罗常培先生原有景颇语词汇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田野调查,不断扩大了景颇语的词汇量。在研究室主任罗季光先生的指导下,与其他研究人员一起逐词讨论景颇语的汉语译义的准确性,并为汉语译义逐字注上了汉语拼音。此项工作为景—汉词典的编纂奠定了基础。遵照国务院关于为无文字的民族创造文字,为原有文字不完备的民族改革文字的指示,1957年由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指导工作委员会合作,经过全面调查,与老一辈语言学家傅懋勣先生等共同研究,决定以我国景颇语为基础方言,以恩昆土语为标准音,提出了景颇文字②改进方案,并规定了书写规则和读音规则。为了推行此方案,又与其他研究人员一起深入景颇村寨,教授景颇文字,为在景颇族青壮年中扫除文盲做出了贡献。
为了全面调查同属藏缅语族的怒族和独龙族的语言,1964年与孙宏开先生一起到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徒步沿着怒江峡谷,并翻越海拔4000米的碧罗雪山,到碧江、福贡、贡山等县,深入怒族村寨,调查怒族人口、分布,完成了怒苏语的语音系统及语法结构的分析整理,与孙宏开先生合作,由孙宏开先生主笔,于1986年出版了《怒族语言简志(怒苏语)》。
在着重研究景颇语的同时,研究范围也曾涉及到其它语言。1952年受语言所委派参加了中央访问团到东北内蒙做了三个月的调查访问。首次收集并记录了赫哲、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语言的最原始的材料,并记录了赫哲和朝鲜族民歌的曲调。与蔡美彪先生合作完成了题为《东北各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字》的调查报告。此报告对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各民族的分布和语言的使用情况做了总结,并对语言的系属和通古斯语族的特点做了初步的归纳。
1953年,刘璐通过对西藏来京的珞巴族青年的语言调查,首次记录了西藏洛瑜地区珞巴语语音的第一手材料。1954年又曾配合全国民族识别工作调查过云南省的阿昌、德昂、普米和中甸藏语等。在从事语言调查、研究工作的同时,刘璐也参与了教学和培训工作。教授语音学和高级英语班英语,并参与了《民族语文》杂志的筹备工作。
注:①《A Dictionary of Kachin Language》Ola Hanson 编著 二十世纪初缅甸仰光出版。②原有景颇文字是十九世纪末西方传教士依据缅甸境内的景颇语创立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该文字基本可以表达景颇语,但有一定的缺点和不足。
从事工作及专长: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科研成果:
《景颇语语法纲要》,《景颇族语言简志(景颇语)》,《怒族语言简志(怒苏语)》,与蔡美彪先生合作完成了题为《东北各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字》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