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陆瑛
来自:中国
出生:1935-
籍贯:
职称:副译审
地址:
主页:
电话:
邮箱:
头衔:
副译审
所在单位:
广西壮文学校
个人基本信息:
笔名晓岚,字特泉,曾用名陆华记。高级讲师、副译审。生于广西武鸣县共济村的一个壮族贫苦农民家庭。1956年广西民族学院壮文班毕业后,始终把个人命运与壮文事业连在一起,不辞劳苦,接受并完成了一项又一项开拓性的任务。先是参加壮语词汇调查和壮文方案的修订,随后到农村和学校进行壮语文试点教学,为推广壮文提供了新的经验。1957年参与创办《壮文报》,历任该报记者、编辑组长、副总编,亲自编辑和审定出版近1000期报纸。同时还给广西日报、广播电台、《三月三》等报刊撰发了数十篇各类文章,多次被评为积极通讯员。1960年至1956年在职参加广西区直干部业余大学中文系学习并毕业。1970年到区五七干校学习劳动,随后到武呜县从事通讯报道工作。1979年调任武鸣县政府办兼农业区划办副主任,在深入调查、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撰发了《关于发挥民族地区优势问题的探讨》、《浅谈方块壮字》等多篇论文。还主编了75万字的《武鸣农业区划报告集》,荣获自治区农业区划科研成果二等奖,个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84年春调到广西壮文学校任教务处副主任,兼壮文翻译课和古壮字课的教学。并主持编写《壮文中专班壮语教材》、《干训班壮文课本》,合编《壮文中专班壮语词汇》和编写《古壮字知识讲义》等。1986年秋,调中央民族语文翻译局负责组建壮文翻译室,并任副主任、副译审,从事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与全国党代会、人大、政协会议文件的壮文译审及大会同声传译业务,为壮文第一次进入大会堂作出了贡献。1989年冬,调回广西民族中专学校、壮文学校任教务处主任,1990年3月任校长、高级讲师,首创并主编《校刊》。为办好学校,曾亲率十多位骨干教师先后到区内民族干校(师范)和赴云贵进行民族教育考察,撰发了《先进学校办学经验给我们的启迪》、《赴云贵进行民族教育考察情况汇报》的文章,并联系实际提出一系列具建设性意见并组织实施,推进了学校教育改革。1991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个人获国家民委颁发“献身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荣誉证书。历任广西文学创作协会会员、广西民族语文学会理事、广西译协民族语文翻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特约顾问编委。
从事工作及专长:
壮文
科研成果:
发表著译作15本400多万字,论文40多篇,散文近百篇。主要著作有《简明称谓辞典》、《壮族民间谚语》(合作)、《古壮字字典》(合作);主要论文有《略论壮汉翻译工作者的业务修养》(获中国译协优秀论文二等奖)、《浅谈方块壮字》、《淡谈壮族民间谚语的正确运用》、《关于提高教师政治、文化、业务素质的浅见》、《教师—最可尊敬的优秀人才》(获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全国教育征文一等奖)等;散文主要有《打谷场上的笑声》、《山村货郎担》、《让秧苗》、《在壮文报编辑室里》等;主要译著(含合译)有《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壮族医学史》、《花山的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