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罗季光
来自:中国
出生:1914—1978
籍贯:湖南长沙东乡
职称:副研究员
地址:
主页:
电话:
邮箱:
头衔:
副研究员
所在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个人基本信息:
生前曾先后任国立湖南大学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民族研究所语言室主任,是知名的瑶语专家和民族语言学家、瑶族语言研究的奠基人、《辞海》(民族卷)的主要编写和修订人之一,创办《民族语文》杂志的积极倡导者。
1932年罗季光毕业于湖南私立明德中学,同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成为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魏建功、唐兰等教授的学生。1938年北大毕业后曾在湖南的师范学校和中学教书。1946年应聘任国立湖南大学副教授,在文学院讲授中国音韵学。1952年调到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任副研究员,主要任务是研究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曾负责壮语北部方言东部地区的语言调查工作。1956年全国开展少数民族语言大普查时,担任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三工作队队长,主持云南省傣、景颇、载瓦、傈僳、佤、阿昌、拉祜、哈尼、白、纳西等语言调查研究工作,同时还兼任第二工作队瑶语分队的工作。1962年担任民族研究所语言室副主任、主任,直至病逝。
1952年罗季光独自一人背着行李奔赴广西的大瑶山、凌乐、南丹、睦边、兴安、富钟、十万大山、蒙山、荔浦等县调查瑶语,积累了丰富的材料,1953年在《中国语文》发表的《广西瑶语》一文,详细介绍了广西瑶族语言支系纷繁的情况,第一次提出大瑶山金秀一带的瑶族语言和壮语很近似。还介绍了瑶族几种有代表性语言的语音系统和词汇、语法例句,并用了相当篇幅阐述瑶族的历史以及与苗、畲、壮的关系来以说明瑶族现今使用三种不同语言的缘由。1956年在中央民族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联合举办的语言调查训练班他讲授的“怎样分析语音和描写语音”专题收入到《语言调查常识》一书中,由中华书局出版。1962年 他执笔并和马学良教授合撰的《我国汉藏语系语言元音的长短》、《〈切韵〉纯四等韵的主要元音》在《中国语文》发表后,得到语言学界的重视,文章围绕着元音长短这个主轴,阐述了汉泰、苗瑶语族元音分长短和藏缅语族元音分松紧的由来及其性质,并依据广州话和中山话论证了汉语历史上也是元音分长短的。从《切韵》本身所反映情况来看,文章认为纯四等韵的主要元音原来就是i的长元音韵,不存在有无i介音的问题,在语音的演变过程中长元音i逐渐弱化成为介音,而过度音则扩张变成了复合元音韵主要元音。这样解释纯四等韵的演变不是由低变高的,而是由高变低的。这恰与过去一般人的看法相反。这两篇文章开创了利用少数民族语言材料研究古代汉语声韵的先例。对研究民族语言和汉语的比较研究有深远的意义和理论价值。
罗季光先生治学态度非常严谨,对还不十分成熟的作品总是再三推敲,不轻易发表。工作中注意培干,在调查广西壮语时,通过半年多的田野工作,边工作边培养后学,在调查工作结束后,已同时培养出地方一批民族研究人员,得到自治区有关领导的表扬。对研究所内的年轻学者注重鼓励和帮助,在他担任研究室领导时,凡是年轻学者送来的文稿都认真阅读,提出具体修改的意见,使之达到发表或出版的水平。因此,在室内的许多年轻人都受到罗先生的栽培而成为本专业的专家或知名的学者。
从事工作及专长:
苗瑶语
科研成果:
1953年在《中国语文》发表的《广西瑶语》一文,详细介绍了广西瑶族语言支系纷繁的情况,第一次提出大瑶山金秀一带的瑶族语言和壮语很近似。还介绍了瑶族几种有代表性语言的语音系统和词汇、语法例句,并用了相当篇幅阐述瑶族的历史以及与苗、畲、壮的关系来以说明瑶族现今使用三种不同语言的缘由。1956年在中央民族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联合举办的语言调查训练班他讲授的“怎样分析语音和描写语音”专题收入到《语言调查常识》一书中,由中华书局出版。1962年 他执笔并和马学良教授合撰的《我国汉藏语系语言元音的长短》、《〈切韵〉纯四等韵的主要元音》在《中国语文》发表后,得到语言学界的重视,文章围绕着元音长短这个主轴,阐述了汉泰、苗瑶语族元音分长短和藏缅语族元音分松紧的由来及其性质,并依据广州话和中山话论证了汉语历史上也是元音分长短的。从《切韵》本身所反映情况来看,文章认为纯四等韵的主要元音原来就是i的长元音韵,不存在有无i介音的问题,在语音的演变过程中长元音i逐渐弱化成为介音,而过度音则扩张变成了复合元音韵主要元音。这样解释纯四等韵的演变不是由低变高的,而是由高变低的。这恰与过去一般人的看法相反。这两篇文章开创了利用少数民族语言材料研究古代汉语声韵的先例。对研究民族语言和汉语的比较研究有深远的意义和理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