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衔:
研究员
所在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个人基本信息:
1956—57年参加苗语调查和参与创制苗文的工作;1959年调查畲族的语言;1958—63年在学术秘书室协助所长管理科研工作,在此期间参加了编撰《辞海》的工作;1963年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劳动兼学习傣语一年,后开始研究傣族的语言文字;1981—82年和1989——94年两度在《民族语文》兼任编辑,并参与了《当代中国》民族卷的编写工作。擅长傣族的语言、文字研究和一些综合性、理论性的语言学问题研究,近十几年来也涉猎客家的语言和文化研究。在描写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方面都有论著发表。论著的特点主要是在我国语言、文字实际的基础上作理论探讨,对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对于侗-泰(或侗台)语族的系属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存在不同的意见:有主张划入汉藏语系的,也有认为应属澳-泰语系。她发表了一系列相关的文章(如:《试论台语的系属问题》、《有关建立汉藏语系的几个认识问题》、《傣、汉语关系研究》等),论证侗-泰人属马来人种,其先民原操原始马来语,后来由于和华夏、氐羌人接触深远,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侗-泰语族逐渐和原始马来语脱离了关系,是在汉藏母语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应归入到汉藏语系。同时指出谱系分类的历史比较法只看到语言在历史发展中的分化或异化,忽略语言接触后所造成的语言替换、语言混合和融合。《论族群互动中的语言接触》(《语言研究》2000年3期)一文就语言接触产生的原因、现象、后果作了系统分析。根据我国古今多民族接触的情况,指出族群的互动有三种情况:1。邻界接触;2。移民迁入;3。远距离的经济、文化交流。这三种情况都会使语言接触发生复杂的现象,而语言接触出现的这些复杂现象会产生四种后果:1。弱势语言被强势语言所替换;2。一种语言的结构受到另一种语言结构的影响而得到丰富发展;3。相接触的语言在结构上发生混合或融合,产生第三种语言;4。语言的深远接触也会使某种语言的结构发生质变,从而改变其原始发生学的关系。对这四种后果文章用我国语言实际加以论证,从理论上加以阐述和区分,建立了一套理论框架。文章还指出过去我国长期处在封建割据和交通不便的小农经济社会中,语言演变以“分化”为主;现今在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今后的语言演变以“趋同”为主。但怎样表现出“趋同”,需作深入的研究,从而顺应客观发展的趋势把握语言演变的方向,为制定好民族语文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此文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好评,2005年获得社科院离退休人员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傣语长短元音和辅音韵尾的演变》(《民族语文》1984年6期)、《台语长短元音探源一得》(《语言论文集》北京市语言学会编,商务印书馆1985年)以及《对汉语、侗泰语声调起源的一种设想》(《中国语文》1988年3期),从傣语方言元音、辅音尾的演变情况以及声调的起源、发展旁证汉语有相同的演变规律。社会语言学方面的代表作有《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与发展问题研究综述》。这是她任《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与发展问题研究》这一课题组组长时亲自撰写的文章。对尚无文字的民族文字问题、新创制和使用不久的民族文字问题、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字的使用与发展问题、受宗教影响的文字问题、跨境民族的语言文字问题、民族教育中民族语文教学问题等六个问题反映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建议。1989年作为内部研究上报给中央参考。1993年获得社科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傣语的称谓法》一文论述了西双版纳傣语在封建领主制度下因存在森严的等级,在称呼人时有两套称谓法:1。指称称谓法2。呼名称谓法。在客家语言和文化研究方面,对客家是什么人?客家语言能否独立为汉语的一个方言?客家文化有什么特点?三个问题表述了她的意见。
从事工作及专长:
少数民族语言
科研成果:
主要论著有:《客家方言》(客家文化系列丛书,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年10月)、《客家话通用辞典》(主编,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年10月)、《从语言视角看客家民系的形成及其文化风貌》(出席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首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论文,《客家纵横》第1集1992年 闽西客家学会编)、《谈谈客赣语分立方言区的问题》(首届客家方言研讨会论文,《客家纵横》增刊1994年 闽西客家学会编)、《客家文化与传统文化》 (《客家与近代中国》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9年)等。
学者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