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罗显仁
来自:中国
出生:1964--
籍贯:贵州大方县
职称:副译审
地址:
主页:
电话:
邮箱:
头衔:
副译审
所在单位:
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语言研究室
个人基本信息:
1990年7月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民语三系彝族历史文献专科班,同年10月分到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语言研究室工作至今。1996年,被贵州省翻译系列中级评委评为翻译,2007年12月被贵州省翻译系列高级评委评为副译审
从事工作及专长:
彝文
科研成果:
主要业绩和成果如下。
彝文翻译:
《彝文金石图第一集》(合著,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出版,其中个人完成1.8万字)。该书属国家七.五重点规划课题,全书共选编了20幅彝文金石拓片进行整理翻译,其中有大方县15幅、毕节市2幅,纳雍县1幅,六枝特区1幅。代表作有《纪功碑》、《新修千岁衢碑》、《水西大渡河桥碑》。
《纪功碑》,该碑置于大方县,青山乡与响水镇分界的大桥引水渠旁。此碑藏于大方县文物管理所。立碑年代无存,碑上有彝文174字,碑文记载蜀汉时期,罗甸国彝族君长妥阿哲助武候南征之功绩。结合有关史料佐证,该碑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彝文碑刻。
《新修千岁衢碑》,该碑属彝汉文合壁,原置于大方县马场区白布乡,现藏于大方县文物管理所,碑上有彝文311字,碑文记载明代贵州彝族贤士安万铨捐资修衢620丈,使艰险变坦途,商旅往来方便的事迹。
《水西大渡河桥碑》,该碑现置于黔西县林泉区,与大方县鸡场区交界的大渡何桥北头。现桥与碑均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碑上有彝文1972字,碑文叙述明代以前,水西彝族默部统治家族的历史和建桥的经过。该碑迄今已有395年的历史。
这批珍贵文物将对学术界研究祖国西南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苗县彝族古歌》(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年8月。该书共分三个部分,即“彝族古歌”、“婚仪歌”、“丧祭歌”。
《古民歌》,彝语称“过垛”,意为玩耍娱乐歌。也叫彝族“民间情歌”。该情歌又分“克木克叨”,“治目治叨”和“非木非叨”三个部分。“克木克叨”即彝族青年男女“初相识情歌”。“治木治叨”是“相爱情歌”。“非木非叨”是情投意合情歌。情歌全用古彝语吟唱,歌调悠扬婉转,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该歌至今仅为彝族村寨的部分年长者歌师所传唱,青年男女知之甚少,正濒临失传的危险。彝族古民歌是古代彝族绚丽的文学奇葩,由若干句自成一节,三节为一首,多采用赋、比、兴的修辞手法,其内容包罗万象。彝族古民歌反映古代彝族男女对包办婚姻、憧憬婚姻的自由之情。
《婚仪歌》,彝语称“录主”,意为“酒令歌”,彝族姑娘出嫁时由歌师所吟唱,用途专一无它可代,至今盛行不衰。歌词为五言句古彝语,篇幅可长可短,自古成章成节,吟唱时有特定的顺序。
《丧祭歌》,彝语称“咪摩”,意为“丧诗”。一般指在超度亡灵的丧葬活动中由歌师吟唱,全诗5万字,共分四篇。即:《区咪》,意为采药歌。《母歹》,意为“铸剑史”。《埃补》意为“牲谷史”、《买非买牙》意为“丝绸史”。
已发表论文:《从彝族历史文献典籍看水西彝族历史》,载《贵州民族研究》1995年第1期;《彝文非爨文》,载《贵州彝学研究》第三期,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年。文章大量引用彝文典籍和考古文物资料,论述了彝文的产生创造及其使用和发展。为学术界研究中国古文字及其变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宝贵资料 。特别是澄清了历史上将爨文和彝文混为一谈的历史事实。
自工作以来,曾先后参加贵州省民族研究所一年一次的“六山六水”调查研究工作,分别在《贵州民族调查专辑》之九至之二十二撰写有调研报告共19篇,论文和调研报告。其中参加的《麻山调查专辑》,为省委省政府提供了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