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衔:
教授
所在单位:
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
个人基本信息:
原名拉希栋鲁布,曾用名拉西,郭若布,蒙古族,教授。生于锡林郭勒盟正兰旗卓楞河苏木贫苦牧人芒拉扎布家,母亲名叫伊得新豪日劳。1937~1945年读小学、陆军幼年学校、军官高校;1945年10月~1946年4月,被国民党抓去在集中营关押半年之久;1946年5月1日,到张家口参加革命,在内蒙古文工团担任演员;1946年8月~1948年6月,任内蒙古骑兵十一师任班长、见习参谋、师部通讯参谋等职,参加解放战争,立功一次;1948年6月~1950年6月在乌兰浩特内蒙古军政大学、吉林工业专门学校学习;1950年7月~1972年10月,任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文工队队长、《内蒙工人》(报、杂志社)任编辑、记者和科长等职务。此间,1966年7月~1972年7月,在“文革”中受冲击,被揪斗达六年之久;1972年11月~1990年9月,调到内蒙古师范大学主持《蒙古辞典》编撰工作,曾任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副所长,1990年9月离休。社会职务: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民族古文学学会会员,中国蒙古语文学会会员、原副秘书长,国际蒙古学联合会会员、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会员、内蒙民间文艺研究原副主席、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作家。
从事工作及专长:
蒙古语
科研成果:
主要作品有:《巴拉根仓的故事》(蒙、汉两种文字);《嘎达梅林》(长篇叙事民歌,合作,编入《中国民间长诗选》第一辑,获自治区民间文学二等奖);蒙古族民间故事搜集、整理、翻译50余篇,分别编入《蒙古族民间故事选》、《蒙古民间故事》等;《毛衣罕好来宝选》(合作);《智勇的玛喜热图罕》(蒙古族长篇英雄史诗,合作,编入《中国民间长诗选》第二辑);蒙古民歌80余首,编入《中国民歌》(内蒙古卷)等。
学术研究成果方面:《蒙古语词典》(300万字,主编);《汉蒙名词术语分类词典》(200万字,编委会主任,荣获1977年全国科技大全优秀成果奖);《蒙古语外来词论稿》(讲义;蒙文);《犬鹿说概要》——中华民族万年史源流(寻根篇)专著;此外,《汉藏、阿尔泰语系亲缘关系试探》、《汉蒙语辅音演变规律考》、《人称代词源流考——汉藏、阿尔泰语系同源词例证之一》、《匈奴文字考》等论文50余篇,其中有些成果获“中国蒙古语文学优秀成果奖”。
文学创作、翻译方面:《草原曙光》(八场蒙语歌剧,获自治区蒙文创作二等奖);《林海红旗》等工业战线上的人物通讯十二篇;《春天的太阳照耀着乌珠穆沁草原》,中篇小说(合作);《巴拉根仓的故事》(电视剧剧本5篇)、《马头琴的故事》(电视剧剧本)等。
学者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