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宗武
研究领域-----
苗瑶语族语言,侧重于瑶族和畲族语言
姓名:
毛宗武
来自:中国
出生:1926-
籍贯:广西永福
职称:研究员
地址:
主页:
电话:
邮箱:
头衔:
研究员
所在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个人基本信息:
1946年毕业于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广西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多年,其中在罗城德山中学和河池县立中学教书时曾一度使用又名。1950年考入广西大学史地系学习,次年秋末冬初由广西大学保送中央民族学院攻读民族语言和语言学基本理论,曾受业于吕叔湘、袁家骅、马学良、王均等著名语言学家。1953年大学本科毕业后直接升入民族语言系研究生班继续深造。1955年先后调民院教学研究科和院刊编辑室工作,进行教学考查研究和筹创校刊。1956年以借调形式参加中国科学院与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组建的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队第二工作队,在马学良、罗季光、王辅世诸位教授的直接领导下普查全国苗瑶语族语言,任调查组组长。曾到过广东、湖南、广西、湖南、云南、贵州等省区有瑶族居住的边远山区进行田野调查,历时近三年,收集了大量的语言、人文和社会历史方面的材料。1959年语言大调查基本结束,60年正式调入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62年春定为助理研究员,同年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合并到民族研究所,任苗瑶语研究组副组长、组长。1977年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79年恢复评定职称后,80年评定为副研究员,87年评定为研究员。
瑶族语言分歧,支系错杂,名目繁多,自称他称不一,易使人们产生各种各样的偏见。但自称与语言有内在的联系,自称相近,语言相似,语言稍有差别,自称就有所不同。这就便于敲开探索瑶族语言的门径。在毛宗武的著作中都是以自称称谓分门别类,替代了过去各种不切实际的甚至带有侮辱性的称谓,为研究瑶族语言和瑶族人文方面的科学扫清了道路。从此,国内外有关瑶族的论著基本上采用了“勉”、“布努”、“拉珈”、“金门”、“标敏”、“藻敏”、“努努”、“包瑶”、“巴哼”、“炯奈”、“优诺”等等自称称谓。在整理瑶族语言普查材料的同时,在罗季光先生领导下,他参加了编写《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苗瑶语族部分》一书的瑶语若干章节(科学出版社,1959)和《汉语在瑶族语言丰富发展中的作用》一文中的若干部分(《中国语文》,1961),接着又与人合作,主笔撰写了《瑶族语言概况》(《中国语文》1962)。
毛宗武从上个世纪50年初即投身于我国少数民族事业,专业方向苗瑶语族语言,侧重于瑶族和畲族语言研究。
从事工作及专长:
苗瑶语族语言,侧重于瑶族和畲族语言
科研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出版的专著有:《瑶族语言简志》(合著,1982)、《畲语简志》(合著,1986)、《汉瑶简明分类词典(勉语)》(1992)、《苗瑶语古音构拟》(合著,1995)、《巴哼语研究》(合著,1997)、《炯奈语研究》(合著,2002)、《瑶族勉语方言研究》(2004)、《优诺语研究》(合著,2007)。发表的论文有:《博罗畲语概述》(合作,《民族语文》1982年第2期)、《试论畲语的系属问题》(合作,《中国语言学报》第2期,1985)、《我国苗瑶语研究概况》(《民族研究动态》1985年第3期)、《瑶族标敏话词语重叠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民族语文》1989年第6期)、《广西那坡荣屯‘土瑶’语及其系属》(《广西民族研究》1990年第3期)。此外,他还完成了一些计划外的临时任务:为《辞海》(1977年修订本)和《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和语言卷),撰写了有关瑶族、畲族的词目。为《中国少数民族史大词典》撰写了有关苗族、瑶族和畲族的语言、方言和文字的词目,为《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澳合作项目),绘制了苗瑶语族语言分布图,参加绘制了广西少数民族语言分布图和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分布图,并应总编辑温棣帆S.A.Wurm的邀请赴澳共同审定第二分册中的8幅少数民族语言分布图,为《世界的书面语:使用程度和使用方式概况》(中国卷,中加合作项目),撰写了有关瑶族的语言概况,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撰写了部分自治县概述和部分瑶族的语言使用情况。
上面这些著作大部分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尽艰辛,敬业尽职的硕果。归纳起来主要反映在下列几个问题上。(1)全面地描述了现代瑶族语言的语音系统、语法构造和语言分歧,支系交错的复杂现象。(2)论证了苗语、瑶语、畲语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确定瑶族使用的不仅是3种语言而是6种语言,分别属于苗瑶、侗台两个语族和苗、瑶、侗水3个语支。(3)否定了过去国内外一般人的看法,并认为畲族与回族、满族不同,还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隶属苗语支。(4)通过大量的语言材料构拟出苗瑶语古音,促使苗瑶语研究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5)美国语言学家白保罗(P.K.Benedict)研究越南明江上游的那峨语,无所作为,无奈,于1986年发表了一篇论述那峨语的文章,题为“苗瑶语之谜——那峨语”。根据有关材料表明那峨语(或叫巴登语)即巴哼语。那么,《巴哼语研究》一书问世,则从另一个角度破解了白保罗这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