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倪大白
来自:中国
出生:1929-
籍贯:浙江绍兴
职称:教授
地址:
主页:
电话:
邮箱:
头衔:
教授
所在单位:
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文系
个人基本信息:
笔名徐扬,浙江绍兴人。1948年(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学组肄业,1953年(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文系布依语专业毕业,留校任教,至1995年退休。期间历任教员、副教授、教授,语言学教研室副主任,壮侗学研究所副所长。二十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给本科生讲授“汉语语法”、“语法修辞”、“语法理论”、“语音学”、“语言学概论”、“普通语言学”等课程。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为研究生讲授“历史比较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侗台语研究”、“侗台语与南岛语”等课程。
1955年夏,参加蒙古语言调查工作队,负责调查翁牛特旗的蒙古语。翌年参加中国科学院和中央民族学院共同组织的第一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工作队,在贵州省调查布依语,创立布依文(布壮联盟)。1981年至1984年,应北京大学朱德熙先生邀请,先后三次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讲授《汉藏语概论》课,该课程包括汉藏语的三大语族,主讲“侗台语族”部分,首次公开提出我国的壮侗语与南岛语系的印度尼西亚语可能有亲缘关系。二十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P.K.Benedict(白保罗)提出“澳泰语”一说,认为台语与印尼语同源,此说在西方影响很大,但在我国,多数学者均信奉汉台同源说,究其原因,可能是:一、我们对南岛语情况知之甚少,二是台语与汉语在结构上的确十分一致。基于此,学习了印尼语,并与菲律宾的他加禄语,台湾几种高山语跟侗台语族的一些语言进行比较分析,最终得以认知侗台语与南岛语确有亲缘关系。1983年到86年间,还去云南文山州调查了马关县的拉基话(先后两次),麻栗坡县的仡佬语,贵州荔波县的佯僙话、莫话、甲姆话(锦话)等,还去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县记录了俫话、仡佬语。其间先后三次带研究生去海南岛学习黎语,记录了临高话,调查了村话。此时由于马学良先生提议,指派调查三亚的回族语言。调查前得知三亚的回族是在大约一千年前从越南的占城分批渡海而来,他们说的话应该是占语,而占语属南岛语系统,通过与印尼语进行对比,发现回语与印尼语在结构上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是语词的单音节化,一是产生了声调,但大量的基本词汇均属同源,有的是同根,有的有清楚的对应,于是提出了语言的类型转换现象一说。先后发表了《中国的壮侗语与南岛语》,《海南岛三亚回族语言的系属》,《语言的类型转换》等文,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写成了《侗台语概论》一书。
从第十五届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议(北京)开始,以后有机会参加过几次。1990年10月,应邀去美国得克萨斯州埃灵顿大学举行的23届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议。在这次大会上,宣读了以海南岛三亚回族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语言的类型转换》一文,获得了与会学者的很大兴趣和重视。1992年,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特殊贡献奖。
从事工作及专长:
壮侗语
科研成果:
出版专著:(1)《汉藏语概论》(上、下)主编马学良(下),《壮侗语篇》作者倪大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1月出版;(2)《语言学概论》主编马学良,定稿编写人之一,倪大白,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出版 1981年11月第1版,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85年1月(第2版);(3)《鲁迅著作中方言集释》倪大白著,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8年10月(第1版);《鲁迅著作中方言集释》(增订本)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1年3月;(4)《中华文化通志•民族文化典》-《侗、水、毛南、仫佬、黎族文化志》“水族”作者倪大白,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8年10月;(5)《中华文化通志•民族文化典》-《壮、布依、傣、仡佬、京族文化志》“布依族”作者王伟、倪大白,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8年10月。主要论文:(1)《水语的声调别义》,载《民族语文》1982年第6期;(2)《莫话浊塞音声母b、d的演变和语音的自然补偿现象》,载《民族语文》1984年第5期;(3)《海南岛三亚回族语言的系属》,载《民族语文》1988年第2期;(4)《语言的类型转换》,载《中央民族学院校庆四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89年5月;(5)《侗台语声调的起源》,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6)《侗台语族语言研究》,载《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 书海出版社 199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