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德川
研究领域-----
民族语言文字、民汉双语文教学、民族文字社会扫盲、民族文字科普推广、民风民俗等
姓名:
祁德川
来自:中国
出生:1960--
籍贯: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
职称:研究员
地址:
主页:
电话:
邮箱:
头衔:
研究员
所在单位: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调研科
个人基本信息:
1980~1985年7月就读于云南民族学院(现为云南民族大学)民语系,毕业后分配到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工作至今。长期从事民族语言文字、民汉双语文教学、民族文字社会扫盲、民族文字科普推广、民风民俗等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多年来,为多掌握第一手资料,坚持开展民族语言调查研究工作。从1985年到现在,已深入民族聚居区调查研究,先后写出了调查报告、论文40多篇。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工作。从1985年以来,先后参与培训了民族语文干部、师资培训班25期,750多名学员。为全面推动全省各少数民族文字扫盲工作,分别参与组织在昆明的景颇、傈僳、苗、白等民族职工及子女的学习,先后开办了景颇文、载瓦文、傈僳文、苗文、白文等5个民族文字夜校班,培训学员350人。还深入到德宏、临沧、西双版纳等地区开展民族文字社会扫盲工作,先后举办了21个班,280人。发挥民文优势,积极参与科普推广工作。推动一些地州县乡镇的民族文化技术学校积极走民族语文与科技培训相结合的道路,先后开办了科技培训班26期,780人,有效地促进了民族地区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长期坚持开展民汉双语文教学实验工作。自1982年以来,云南省民语委结合云南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特别是全省650万少数民族还不通汉语的实际,在部分地区开办了12个文种的14所民汉双语文教学实验点。为了使理论指导实践工作,参与了实验学校的跟踪指导、管理和研究工作。经过长时间的深入研究,基本摸清了云南民族教育的基本情况,为制定云南民族教育,特别是制定民汉双语双文教学的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事工作及专长:
民族语言文字、民汉双语文教学、民族文字社会扫盲、民族文字科普推广、民风民俗等
科研成果:
长期以来,参与完成了国家民委重点文化建设项目《民族文化大观》、国家八五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景颇族卷》、云南省八五重点项目《云南省志•景颇族语言文字》等的撰写任务。撰写并出版了专著《景颇族支系语言文字》、《景颇族风情》、《景颇语文概论》、《云南民汉双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翻译出版了译著《科技小常识》。与他人合作编译出版了《瑶族语文》、“中英艾滋病性病合作项目”《从这里开始——迎接艾滋病挑战》。主编了《一个世纪的探索——景颇文创制使用一百周年论文集》。参与主编了(任副主编)《云南民族语言文字现状调查研究》、《双语现象与双语文教育》两本书。
在省内外公开或内部刊物上先后发表了《浅谈怒族柔若语语支系属问题》、《浅谈独龙语语支归属问题》、《试谈云南民汉双语文教学类型及形式》、《景颇族董萨文化研究》、《民族语言文字怎样才能更好地在旅游业中发挥作用》、《怒族最后一个“于古苏”》、《建设民族文化大省与保护抢救民族语言文字》、《开展白汉双语文教学法探索民族教育新路》、《云南省民汉双语文教育的发展及其面临问题与对策》、《探讨民汉双语教学最佳模式》、《密林深处的独龙族》、《独龙族妇女纹面习俗》、《景颇族最珍贵文化遗产——目瑙斋瓦》、《景颇族董萨文化面面观》、《瑙双、瑙巴及目瑙示栋释义》、《试谈正确处理民语文与汉语文关系》、《试论傈僳族统一使用一种文字》、《关于景颇语“中国”一词的规范》、《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亟待解统一》、《试行载瓦文是景颇族人民的愿望》、《浅谈景颇语与载瓦语句尾词》、《论一个民族使用多种文字》、《西双版纳新老傣文反复现象探究》、《让景颇文更好服务于景颇族人民》、《关于苗语文工作的几点意见》等50多篇论文。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1997年荣获“吴玉章奖金语言文字学优秀奖”,2002年获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颁发的论文二等奖,2002年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规划总课题组颁发的论文一等奖,1996年荣获“中华扫盲奖”,2002年荣获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2007年获第十二次全国民族语文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三等奖。在民族语文界和景颇族中有一定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