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家学者
斯迪克江•伊布拉音
研究领域----- 语言认知理论及维吾尔语以及维汉语的认知对比
姓名: 斯迪克江•伊布拉音
来自:中国
出生:1972--
籍贯:新疆人
职称:副教授
地址:
主页:
电话:
邮箱:
头衔: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所在单位: 新疆师范大学语言学院理论教研室

个人基本信息: 1992年7月毕业于伊犁师范学院中文系,获得维吾尔文学学士学位。1995年考取新疆大学中语系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维吾尔语词汇学方向)研究生,1998年7月获得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9月考取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研究生。2008年7月获得文学博士学位。至今在新疆师范大学语言学院理论教研室工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疆少数民族双语研究中心”成员。 主要从事语言认知理论及维吾尔语教学研究,以及维汉语的认知对比研究,主持一项校级课题《现代维吾尔语隐喻认知研究》,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其它刊物上发表了《隐喻的认知基础与汉维语言隐喻的相似性》、《谈汉维语表示“愤怒”的概念隐喻》、《维汉空间隐喻成对词排序的标记性》、《论现代维吾尔语语素》等10余篇论文,获得科研项目资助经费1.5万元。

从事工作及专长: 语言认知理论及维吾尔语以及维汉语的认知对比

科研成果: 重要论文《隐喻的认知基础与汉维语言隐喻的相似性》(《语言与翻译》2006年第4期),主要内容:隐喻思维是人类共同具有的一种认知基础,因此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隐喻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本文通过对比汉维语中的隐喻,说明两种语言在隐喻概念上存在的相似性,并初步论证产生这种相似性的主客观原因;《谈汉维语表示“愤怒”的概念隐喻》(《新疆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主要内容:隐喻作为语言中的普遍存在的认知模式,各种语言或多或少都有相似性。许多语言中情感这一抽象的概念常常是用隐喻来表达的。汉维两种语言有一定数量的表达情感的隐喻,这些情感隐喻中有一定的共性和个性,这来源于人类相同的生理特征和情感体验;《维汉空间隐喻成对词排序的标记性》(《新疆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主要内容:人的身体是空间隐喻认知的原型。在多维空间中人的躯体和生活体验是空间隐喻概念的基础。人的身体上下、前后和里外的不对称、左右的对称以及习俗、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维汉两种语言中都出现了许多空间隐喻成对词。这些空间隐喻成对词是按其标记性进行排列的,即从“无标记”到“有标记”,这更符合认知的规律。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院6号楼     邮政编码:100081
E-mail:zgmzyy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