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家学者
宋金兰
研究领域----- 历史语言学、训诂学、中国古代语言哲学等
姓名: 宋金兰
来自:中国
出生:1953--
籍贯:北京市
职称:教授
地址:
主页:
电话:
邮箱:
头衔: 教授

所在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个人基本信息: 198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任教于北京师范学院分院,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曾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主要研究领域:历史语言学、训诂学、中国古代语言哲学等。近年承担的主要课题有:北京市哲学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先秦语言哲学专题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涉足历史语言学领域

从事工作及专长: 历史语言学、训诂学、中国古代语言哲学等

科研成果: 其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同源词 《汉语与藏缅语住所词的同源关系》、《汉语和藏缅语土地词的同源关系》、《汉藏语“日”、“月”语源考》、《“黑”名源考》等论文运用词族比较法,注重语音的系统对应和整体关联,把“形态结构上的共同性及其变化模式的相似性”作为判定同源词的基本依据,并充分利用古汉语文献资料,在同源词研究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词族比较法对汉藏语同源词研究的价值》对词族比较法在汉藏语历史比较研究中的功用做了全面的评述。指出以词族作为同源词比较的单位,将单个词集束化,变孤立比较为联系比较,变静态比较为动态比较,通过整体词来为个体词定性,这是研究同源词的一种科学方法。第一,可有效区分同源词和借词,避免偶然性。如何区分同源关系和借用关系是长期困扰汉藏语同源词研究的一大难题,因为借词也可能存在对应关系,甚至可能进入基本词之列。词族是一个整体,其内部诸词之间具有特定的音义联系。单个词只有被置于词族系统中考察,其本质特征才易于显现。第二,可提高同源词的识别率。一些可能同出一源的词语,在不同语言里彼此面目各异。词族比较有助于发现这些词语深层的语音对应规律及曲折的语义引申脉络,进而找出那些看似音义差异较大的同源词。第三,可拓宽同源词比较的视野。有些词族内部各成员的语音形式是复杂多样的,既包括不同时代层积下来的音变形式,也包括共时平面上并存的方音形式。对这些林林总总的形式加以梳理,以点带面,纵横比较,可以从不同的亲属语言及同一亲属语言的不同方言里找出形式各异的同源词。第四,可理出同源词系统。将具体语言里的词族整理成系统,再进行亲属语言词族系统之间的比较,可发掘和确认层层对应的同源词,这种成系统的同源词对于认定语言的亲属关系尤为重要。 二、句法和构词法 《汉藏语是非问句语法形式的历史演变》从基本句型入手,提出了汉藏语的分析形式源于黏着形式、疑问句来自否定句、疑问词由否定词演变而来的观点,并论述了汉藏语是非问句的历史发展趋势。《汉藏语选择问句的历史演变及类型分布》指出汉藏语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选择问句;汉藏语的选择连词是由疑问词演变来的;两类选择问句在汉藏语中大体呈地域性分布,分布于北部者与阿尔泰语的类型一致,分布于南部者则与壮侗、苗瑶语的类型一致。这些研究对汉藏语类型学研究及语言共性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汉藏语形态变体的分化》、《从同族词个案看汉藏语的一种构词手段》指出:伴随汉藏语语言形态的简化、消亡,形态变体的分化成为构造同源派生词的一种手段。长期以来判断同族词及同源词的黄金法则是:音近义通,音近是不容置疑的先决条件。事实上在汉藏语系中存在着“音近”和“音隔”两类同族词、同源词,前者是由根词的同一个形态变体音变来的,而后者是由根词的不同形态变体音变来的。这一假说,可对异形同族词、同源词之间的语音关系提供一种比传统的“一音之转”说更为合理的解释。 三、语言接触 其关注点放在民族语言对汉语的影响和渗透方面,汉语是一种多元、异质的语言,具有看似简单的复杂性。《汉语助词“了、着”与阿尔泰语言的关系》认为“了”、“着”同阿尔泰语中某些读音相近的词尾在语义和功能上有着微妙的并行关系,它们是汉语的次生现象,具有黏着成分的性质,且产生的时间正是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发生深度融合的时期,据此率先提出“了”、“着”可能是汉语与阿尔泰语接触的产物。这一假说启示人们关注语言接触对汉语结构可能发生的影响。《青海汉语助词“给”与阿尔泰语言的关系》、《丝路汉语方言语法的两个特征》指出了民族语言的语法要素对汉语方言语法系统的深层渗透。《甘青汉语选择问句的特点》认为甘青汉语方言中“A吗B”这类选择问句是汉语和藏缅语两种不同类型选择问句的混合体。《古汉语判断句词序的历史演变》探究了古汉语中SVO和SOV两种类型的判断句,阐述了汉语判断句历史演变的规律:由前置型的“唯”字句,变为后置型的“也”字句,再变为前置型的“是”字句。“也”字句的出现与藏缅语对古汉语的影响不无关系。《民族语言历史比较研究之管见》提出:一部汉语发展史就是汉语与诸多民族语言的接触史。语言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并不会受其谱系的束缚,彼此隔绝。语言的亲缘关系是相对的、变化的,亲属语言只是相对于可追溯的某个语言历史时段而言的。今天的亲属语言,或许在远古的某个时期是异源的,由于后来密切的语言接触而趋同;反之,某些原本同源共生的语言,由于语言社团的迁徙等多方面的原因,彼此渐行渐远,而最终演变为大相径庭的语言。 在民族语文方面已发表论文有:《青海汉语助动词“给”与阿尔泰诸语言的关系》、《汉语助词“了”“着”与阿尔泰诸语言的关系》、《甘肃汉语选择问句的特点》、《汉语和藏缅语住所词的同源关系》、《汉藏语是非问句语法形式的历史演变》、《汉藏语选择问句的历史演变及类型分布》。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院6号楼     邮政编码:100081
E-mail:zgmzyy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