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衔:
研究员
所在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
个人基本信息:
20世纪80年代初,他走上民族所少数民族语言学科领导岗位,主持筹建了社会语言学组(90年代改为社会语言学室)、计算语言学和实验语音学组(90年代改为研究室)。他作为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的编委,负责编委会的日常工作,为推动并完成这套丛书(共57种)的撰稿审稿、编辑出版做出了显著的贡献。2006年,他又应国家民委邀请,主持修订工作,完成60种语言的修订,合订为6卷于2009年出版。1984年,他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完成了7个子课题和一个总报告,为以后1986年开始的国家八五重点课题《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6年起,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比较研究》,为推动少数民族语言各语族的历史比较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倡导并编辑出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系列词典》丛书,作为这套丛书的主编,为推动本套丛书的撰稿、编辑和出版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目前已经出版23种。80年代末,他积极支持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研究,论证并推动了10多种南方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研究的开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他又为主编这套丛书的撰稿、编辑、出版竭尽全力,已经出版18种。
孙宏开自1954年从北京大学毕业以后,一直从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在描写语言学、比较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民族古文字古文献和语言规划研究方面都有著述,是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方面的知名学者。他以语言研究为基地,参与了中国的民族识别和语言识别工作,研究兴趣涉猎民族理论、民族史、民族学、民族文化等分支学科。
从事工作及专长: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言与文化
科研成果:
60年代初期,他受组织委托,开始对藏缅语部分语言进行谱系分类研究,他提出的在藏缅语族中建立羌语支(共13种语言)的观点,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和普遍采纳。80年代初期,他组织部分藏缅语学者整理藏缅语语音和词汇,完成专著《藏缅语语音和词汇》,他为本书写的导论,较详细地分析了藏缅语同源词的主要语音对应规律,从而建立了藏缅语族语言语音演变的理论框架。80年代中期,他开始藏缅语语法专题研究,先后发表了一批较有分量的论文。例如对藏缅语中名词残存的人称领属词头的研究,揭示了部分彝语支语言、景颇语支语言、羌语支语言名词人称词头的同源关系,指出名词人称词头与人称代词、动词的人称前后缀有密切关系;对羌语支语言动词用前缀表达的趋向范畴的研究,表明各语言在语法意义、语法形式方面都有同源关系,动词的趋向范畴是羌语支语言语法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对藏缅语动词互动范畴的研究,揭示了互动范畴的各种表达形式,特别指出羌语支10多种语言(包括西夏语),表达互动范畴的语法意义都使用重叠形式;对动词人称范畴的研究,揭示了目前我国部分藏缅语中动词还残存着用人称代词的缩减形式作动词前后缀的语法形式;对藏缅语量词用法的比较研究,主要讨论了量词发展上的不平衡性,指出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量词功能上的差别,从而证明藏缅语中的量词是后起的,目前正经历着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过程;对藏缅语人称代词“格”范畴的研究,指出人称代词用词根元辅音屈折变化的格形式和格助词的历史演变有密切关系;对藏缅语动词“式”范畴的研究,指出动词命令式的屈折形态与人称、时态的词缀有密切关系;对动词使动范畴的研究,不仅构拟了使动范畴的原始形式,而且指出使动范畴是原始藏缅语的一个重要特点。通过这些专题的艰辛研究,使藏缅语语法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其后,他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藏缅语语法形式的主要特征以及藏缅语语法结构类型的历史演变规律,他的长篇论文《论藏缅语语法结构类型的历史演变》、《论藏缅语的语法形式》等论文发表后,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他长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调查记录过30多种汉藏语系语言,并新发现了15种少数民族语言,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田野工作经验。他先后在国内外出版专著23种(其中部分为合著),发表论文210多篇,其中47篇(种)分别在美国、日本、加拿大、印度、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瑞士、法国、波兰、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出版或发表,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较好评价,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引用。他的《羌语简志》等科研著作以及《藏缅语语料库及比较研究的计量描写》(合作)有多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他受中国社会科学院派遣,于1986年和2003年,两次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在加拿大渥太华和法国巴黎举行的国际语言规划学术讨论会和濒危语言全球专家会议,并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开展语言规划工作的基本情况》、《我们对濒危语言问题的看法》的学术讲演,受到与会者的欢迎。他应加拿大国际语言立法院和瑞士弗利堡大学的邀请,出席了在瑞士举行的第四届国际语言立法会议,并在大会作了题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立法情况》的学术讲演,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好评。1988年,他被日本学术振兴会誉为诺贝尔式的科学家邀请访问日本,与京都大学国际著名语言学家西田龙雄合作研究华夷译语,完成巨著《白马译语研究》在日本出版。在访日期间,接受日本京都大学校长授予的京都大学教授名誉称号。其后,他曾多次出访讲学、参加国际合作和国际会议,足迹遍及世界各地。1992年,根据国际关于濒危语言问题的现状,他首次在国内提出开展濒危语言研究,并在社科院建立《中国空白语言调查研究》课题,其后改称《中国新发现语言调查研究》,为在我国保存濒危语言资料,推动濒危语言的调查研究做出了贡献。为此,2007年,被人事部和文化部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先进工作者”称号,享受省部级劳模待遇。1994年,他出席在巴黎举行的第27届国际汉藏语言及语言学会议期间,不仅被安排大会发言,而且还被邀请主持会议。孙宏开教授还重视语言和历史、文化、民族、地域等方面关系的研究,他的《川西民族走廊地区的语言》、《六江流域的民族语言及其系属分类》、《邛笼文化与羌语支语言》、《历史上的氐族和川甘地区的白马人》、《语言识别和民族》等论文,都是从不同的侧面,以语言材料为依据,探讨语言和相关学科的关系,文章发表后,引起了从事地方史、民族史、民族学研究的学者的注意。1995年,他倡导、筹备并主持了《汉藏语言研究理论与方法研讨会》,使民族语言理论研究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97年,他筹备并主持了30届国际汉藏语会议,其后,他又协助云南民族大学、厦门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召开了多次国际汉藏语会议,为推动我国汉藏语系研究、加强这一领域的国际交流做出了贡献。由于他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和美国传记学院列为二十世纪最有成就的学者,并被这两个机构选为名誉顾问,获赠美国传记学院“高级研究员”金质奖章。他的简历还被国内外数十家传记收藏。
他在民族研究所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室担任领导工作(1982-1994)期间,曾主持或参与多个国家级研究课题和国际合作项目,在少数民族语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青年研究人员的培养、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及少数民族语言学科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等方面做出了显著的贡献。目前他正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藏缅语族羌语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少数民族新发现语言深入调查研究》(二期)。继续主编出版《中国新发现语言研究丛书》总计约60种,《中国少数民族系列词典丛书》约30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研究丛书》总计约20种,《汉藏语同源词研究》总计约5种,《中国的文字》等。主编的《中国的语言》约360万字,2007年已经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学者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