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孙竹
来自:中国
出生:1931—1995
籍贯:辽宁彰武
职称:研究员
地址:
主页:
电话:
邮箱:
头衔:
研究员
所在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
个人基本信息:
1952年至1955年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字系学习蒙古人民共和国语言文字,1956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1956至1961年在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从事蒙古语、东乡语、达斡尔语研究,1961至1976年在内蒙古语言文学历史研究所工作,从事现代蒙古语规范化、蒙古语方言土语、蒙古语正音法等问题研究。1976至1979年在国家测绘总局测绘科学院主持编著《青海省地名录》。1979年10月调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任《民族语文》副主编并在语言室从事蒙古语族语言研究。1980年被评为副研究员和被选为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中国地名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研究领域是蒙古语文和蒙古语族语言研究。他的代表作《蒙古语文集》,根据实际资料描写了我国蒙古语标准音——察哈尔语,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他的看法,如:弱化元音问题、重音问题、方言划分问题等。他主编的《蒙古语族语言词典》把反映蒙古语全貌的11个调查点与达斡尔语、东部裕固语、土族语、东乡语、保安语的词汇进行比较,共有20个栏目。论文《达斡尔族语言——兼谈达斡尔语与蒙古语的某些异同》(《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至1984年第1 期连载)和《蒙古语、达斡尔语、东乡语的数范畴比较》对蒙古语族内部的语言进行了异同比较、分析。在地名研究方面有《少数民族省区地名录编纂法》、《地名标准化与语言学》、《我国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其中《几个重要山水名称的考实和黄河河源问题》把存疑近百年的青海、新疆交界处7720公尺大山的名称订正为布喀达坂峰,清除了(1885年)沙皇时期强加给我们的名称,此外也把地图上颠倒了二十多年的河源扎陵、鄂陵两大湖的藏语名称和位置对调了过来。
从事工作及专长:
蒙古语文和蒙古语族语言
科研成果:
已出版专著有:《蒙古语文集》(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蒙古语族语言词典》(主编,多人合作,青海人民出版社)、《青海省地名录》(集体编写,1979年)、《民族语文研究文集》(主编之一,青海民族出版社1982年)、《语言调查研究讲座》(与沈成明合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已发表论文有:《现代蒙古语规范问题》、《关于国内蒙古语方言划分和标准音问题》、《关于扎陵、鄂陵两湖名称位置和黄河河源问题》、《我国民族名称的拼法》(与张公瑾合作)、《少数民族省区地名录编纂法》、《地名标准化与语言学》、《现代蒙古语的弱化元音》、《关于国内现代蒙古语的方言划分问题》、《加强文明语言的教养》、《〈民族语文〉编辑工作的三年回顾》(与王均合撰)、《我国地名的国际标准化和民族语地名的音译转写法》(与曾世美合作)、《达斡尔族语言》、《蒙古语察哈尔方音与书面语语音的比较》、《论我国蒙古族语言》、《论蒙古族的文字》、《我国蒙古语》、《民族语言调查研究》、《达斡尔族语言——兼谈达斡尔语与蒙古语的某些异同》、《我国蒙古语诸方言土语的语音对应规律》、《现代蒙古语标准音音系分析》、《我国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与曾世英合撰)、《蒙古语达斡尔语东乡语的数范畴比较》等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