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家学者
谭克让
研究领域----- 藏语文和语言学
姓名: 谭克让
来自:中国
出生:1934-
籍贯:西安市
职称:研究员
地址:
主页:
电话:
邮箱:
头衔: 研究员

所在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个人基本信息: 1954年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毕业后,即参加了国家组织的全国少数民族语言普查工作,同期调入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后改并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现为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主要从事少数民族语言和藏语研究工作。历任所科研处副处长、语言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等职。1994年退休。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工作有: 1956-1957年,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七工作队川北工作组,赴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调查嘉戎语。1957年再去该州,参加嘉戎语的普查工作。发表论文《嘉戎语甘堡话汉语借词反映在音位系统中的一些情况》,并与金鹏、瞿霭堂、林向荣合作发表了《嘉戎语梭磨话的语音和形态》上、下。1958-1965年间,多次去藏族地区调查研究藏语,对藏语的全貌、方言的差异和划分、藏语的发展与演变、新词术语等方面的课题进行研究和介绍。撰写了有关藏语新词术语的调查报告,并参与《藏语简志》的编写。 1976年率西藏少数民族考察队,赴西藏察隅、米林、墨脱等县,调查研究门巴族、珞巴族和僜人的历史、社会形态和语言状况,并拍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记录影片“僜人”。 1977年受中国社会科学院委托,为筹备和组织全国民族研究工作规划会议,赴陕西、四川、云南省考察,于1979年在昆明组织召开了“全国少数民族研究工作规划会议”,制定了“全国民族研究工作1979-1985年规划”。1979年为了解阿里藏语的状况,填补藏语调查研究的空白,赴西藏阿里地区进行实地调查,确定了阿里藏语方言、土语的归属问题,与瞿霭堂合著《阿里藏语》一书,同时发表了多篇论文,介绍了这一地区藏语的状况。1983年为了解夏尔巴人的语言归属和族属问题,赴西藏聂拉木县樟木口岸,实地调查了跨境而居的夏尔巴人历史状况和夏尔巴语,确定夏尔巴语是藏语卫藏方言的一个土语。

从事工作及专长: 藏语文和语言学

科研成果: 发表了论文《夏尔巴藏语的声调系统》。1984年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调查黎族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这是一项社会语言学方面的研究课题。主要对黎族语言的使用范围、学校教育中黎族语言、文字的使用状况、双语的使用以及黎族的文字问题等进行调查。并与郑贻青、谢广华合作撰写,发表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黎族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的调查》。1984-1992年间,主要参与社会语言学方面的研究课题,探讨各民族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和发展问题,筹划和组织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和文字问题的调查研究。集体合著,国家“七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之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和发展问题》著述三种。该项目于1997年荣获吴玉章奖金语言文字学优秀奖。 1986年参加中国与澳大利亚合作项目《中国语言地图集》,与瞿霭堂合作绘制《藏语方言图》。该图集1993年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1977年-1991年优秀科研成果奖;1999年荣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1986年为组织中国和加拿大合作项目,率中方小组去加拿大访问,双方就合作项目的调查大纲框架和调查方式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同年,为筹备合作项目,赴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进行试点调查,为该项目的开展作前期准备,并发表了题为《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藏文使用情况的调查》。1988-1992年前,参与筹划和组织调查,编撰中加合作项目。这是一项集体合著项目,中方共组织40余人,对中国56个民族使用的语言和文字,进行社会语言学方面的课题调查和研究。其间于1991年率中方小组再赴加拿大工作,协助中国卷计算机数据库的建立和分析。于1995年出版了专著《世界的书面语:使用程度和使用方式概况》中国卷一书。该书于2000年荣获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同时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2000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1997年为加拿大G•D麦克康奈尔教授等编撰的《国际语言活力图表集》中国卷一书,撰写前言。该书以英、法文合编的形式,于1998年在加拿大出版发行。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院6号楼     邮政编码:100081
E-mail:zgmzyy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