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连清
研究领域-----
京语、汉语历史语言学和语义学
姓名:
王连清
来自:中国
出生:1944--
籍贯:海南琼海市
职称:副教授
地址:
主页:
电话:
邮箱:
头衔:
副教授
所在单位:
美国国防语言学院亚洲学院汉语系
个人基本信息:
1963年考取北京大学,在东方语言文学系学习越南语。1968年底毕业后在河北军垦农场锻炼两年,从1971年开始在广西柳州铁路一中担任英文教员。1978年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为“文革”后的第一批研究生,师从著名语言学家傅懋勣、王均和王辅世,1981年毕业,获民族语言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担任《民族语文》杂志助理编辑和民族语言研究室助理研究员。1985年秋考取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全额校长奖学金”(President Fellowship),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早期的自费公派留学生。在美国攻读中国语言学的同时从事汉语教学和学术杂志的编辑工作,于1988年和1994年先后在该大学获汉语语言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曾在美国私立研究机构和政府司法部门担任中英、越英高级翻译。从1997起开始担任海南大学文学院(现为传媒学院)副教授,担任对外汉语和英语等课程的教学。2004年从海南大学退休后,在美国国防语言学院亚洲学院汉语系担任副教授至今。
从事工作及专长:
京语、汉语历史语言学和语义学
科研成果:
王连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开始了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京语的研究。在1979-80年,先后两次深入广西中越边境附近的的京族地区,对使用京语和汉语粤方言双语的京族人和当时大批流入中国境内的越南难民进行了语言田野调查,根据有关的历史材料于1981年写成《京语和越南语的比较研究》 硕士论文。论文详细记录了中国境内的京语的使用情况,通过和越南诸方言的对比描述了京语作为越南语的一个“国外方言”的演变情况。在此基础上,作者连续发表了几篇京语以及它跟越南语的关系的文章,展现了中国京族使用的越南语在中国境内500多年来在语法、词汇和语音上的演变情况,给社会语言学提供了有用的语料。
在汉语历史语言学和语义学方面的研究也有独到之处。1994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博士论文《汉语类词的起源和发展》(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Classifiers in Chinese)是汉语语言学界早期应用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中国语言学的著作。哲学界在人类分类这个议题上的两个极端主张都不符合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客观事实。一个极端是柏拉图(Platonic)学派,主张一个范畴的所有成员都是相等的,没有典型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另一个极端是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学派,认为一个范畴的特点是衡量某事物是否该范畴的成员的唯一标准。80年代开始的在语言学界、心理学界以及植物学等学界的研究揭示了一种符合人类社会实际的“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这种理论认为,一个范畴的成员不一定具有这个范畴的所有特征,而只是具备其若干特征。一个范畴的成员有典型的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分。根据这种理论和汉语的实际,他第一次将中国汉语语法界沿用的量词中主要表示“分类(categorize)”作用的定义为“类词”(classifier),而其他有“衡量(measure)”作用的划归“量词”(measure word)。这一理论对汉语对外教学有现实指导意义,特别是对母语不是汉藏语(像印欧语系的英、法、德等)的学生理解和应用汉语的类词提供了具体的帮助。
王连清博士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他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以后,于1997年初回到中国的故乡,被海南大学聘请为文学院(现为人文传播学院)副教授,参与组建海南大学的汉语对外教学。他在美国和中国之间来回奔走,一方面定期在海南大学担任一些对外汉语和英语的教学工作,一方面在美国一些大学中积极招收美国学生到海南大学学习中文。在他开创和亲自参与下建立起来的“海南大学和夏威夷大学暑假汉语学习班”以夏大的学生为主,同时收纳美国其他院校学习中文的学生,从1998年开班,在海大取得的学分已经被美国各大学所承认,为海南大学开展汉语对外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该项目也因此而被命名为海南大学对外汉语教学和海南省国际合作的品牌项目。他在海南大学退休后又继续在美国国防语言学院担任从事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任亚洲学院的汉语部副教授。
除了从事对外汉语的实际教学,他还在多次参加在美国、中国(包括台湾和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举行的学术讨论会,发表了二十多篇探讨汉语对外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文章,对促进汉语走向世界做出了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