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衔:
教授、博士生导师
所在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藏学院
个人基本信息:
早年就读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51至1953年就读于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文系藏语专业。师从著名语言学家于道泉先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和从事研究工作。曾多次进入西藏,在藏区工作十多年。曾拜贡噶上师(1893-1957)学习藏传佛教,属噶玛噶举派弟子。酷爱学习藏语,探讨藏语历史文化。曾任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德国波恩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波恩大学《藏文历史文献》刊编委(1981年起)。毕生从事古藏文资料收集和研究。撰写十余部专著及百余篇论文,主编多部藏学研究丛刊,在藏语的分期和方言划分、古藏文文献的整理和译释、汉藏文化的双向交流轨迹、藏传佛教和汉藏佛学、藏族民间文学等诸多领域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将吐蕃时期三大藏文文献(敦煌写卷、金石铭刻、简牍文字)引入西藏古史研究,对国内吐蕃史、中亚史及相关领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60年代,中央民族学院举办了两期藏文研究班,敦请西藏当代最著名的学者东噶•洛桑赤列活佛来主持讲席。这两期研究班各三年,培养了一批骨干,把中国藏学研究大大地推进了一步。王尧与东噶活佛共事前后10多年,又曾几次一道出国参加会议,对王尧的学术生涯影响至巨。由于藏文研究班工作的实际需要,王尧开始探索古代藏文的发展脉络,把主要精力投入对吐蕃时期的敦煌写卷、金石铭刻、简牍文字三大藏文文献的研究。又与陈践同志合作解读了大约50个藏文写卷,后来结集为《敦煌吐蕃文献选》、《敦煌吐蕃文书论文集》两部著作。主编《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丛刊,至今已出版了19辑,对了解情况、沟通中外、交流学术起了一些作用。1982年夏,王尧应邀到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参加第3届国际藏学会。在会议上报告了藏戏的发展现状,提到莎翁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以藏语演出的盛况,断言“现代藏语可以表达世界上任何文学名著”。同年秋天,应聘到维也纳大学藏学—佛学系教书一年。
从事工作及专长:
藏语及古藏文
科研成果:
著有《吐蕃文献学概述》、《吐蕃金石录》、《宗喀巴评传》、《西藏文史考信集》(大
陆版和台湾佛光出版社)、和与人合著的《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敦煌吐蕃文献选》、
《吐蕃简牍综录》等。参编:于道泉主编《藏汉对照拉萨口语词典》(北京:民族出版社,1983年)、张怡荪主编《藏汉大辞典》(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发表论文有《藏语mig字古读考》、《吐蕃文献学导言》等多篇。2009主要论文有:《藏语的声调》(《中国语文》1956年第6期)、《藏语数词中的“垫音”》(中国语文杂志社编:《少数民族语文论集》第2集,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藏文》(《民族语文》1979年第1期)、《藏语mig字古读考——兼论藏语声调的发生与发展》(《民族语文》1981年第4期)、《吐蕃文献学概述》(《吐蕃金石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吐蕃文献叙录》(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编:《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藏语西部方言——巴尔提(Balti)话简介》,《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藏语zla ba一词音义考》(《民族语文》1996年第5期)、《枭(sho)、博(sbag)考源——西藏民间娱乐文化探讨》(《中国藏学》1996年第2期)、《藏语的文化语言学释例》(《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古藏文概述及图例》(《水晶宝鬘——藏学文史论集》,台北: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年)、《西藏地名释例》(唐晓峰主编:《九州》第4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学者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