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衔:
教授、硕士生导师
所在单位:
广西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
个人基本信息:
曾任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高职高专文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国际双语学会副会长、广西语言学会会长、广西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渤海大学语言研究所兼职教授。
韦茂繁教授行政工作异常优秀,科研方面也是用力不辍,成果丰硕。
从事工作及专长:
壮族语言
科研成果:
研究项目:承担并完成广西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广西濒危语言个案研究”;承担并完成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教育与边疆史地研究基地项目:下坳乡汉语与壮语的相互影响;承担并完成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广西壮族群众学习普通话语音难点及对策”;承担并完成广西民族大学重大科研项目“广西各民族发展社会调查(苗族部分)”。现主持的科研项目有: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少数民族语言田野调查系统》和2011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西部地区(广西)语言生态和谐研究》。
已发表论文有:《壮族学习普通话语音瓶颈论系列论文》、《“五色话”使用状况及其濒危的原因》、《衰变中的中国京语》、《仫佬族土俗字探源及其文化阐释》、《都安壮语te:ŋ42的语法化研究》等论文数十篇,两次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曾获广西壮族自治区“先进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
已出版专著:《说话艺术》,广西民族出版社,1989年10月;《现代汉语》,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壮族人学习普通话语音难点突破》,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苗族文化的变迁图像》,民族出版社,2007年11月;《五色话研究》,民族出版社2011年4月。
《五色话研究》包含的内容有人口与分布、姓氏与族源、民间信仰、建筑、饮食特色、传统节日、婚姻、生育、丧葬以及对五色话“五色”的探讨,指出了“五色”是虚指而非实指。对“五色话”中的汉语借词进行了历史比较,找出了声韵调的对应规律,厘清了汉语借词的借入方式。学界对“五色话”的性质有不同看法,此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五色话历史上曾经是侗泰语族壮傣语支的一种独立语言,但是大量覆盖的汉语表层,现在难以将它继续归入侗泰语族,但又不能看作是汉语的一种方言,只能看作是既保留侗泰语成分又有大量汉语土拐话成分的一种混合语言,再发展下去可能会完全演变成为汉语的一个方言。”但《五色话研究》 两位作者认为,从语音、词汇、语法诸方面看,“五色话”既非“混合语”也不会“演变成为汉语的一个方言”,而是壮语的第三个方言。这是一个创新的观点,对“五色话”发展的趋势,认为“五色话”虽尚未濒危,但已经“活力不足、已经走向濒危”。
学者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