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乌仁其木格
来自:中国
出生:1963--
籍贯:内蒙古阿拉善右旗
职称:副教授
地址:
主页:
电话:
邮箱:
头衔:
副教授
所在单位:
青海民族学院蒙古语言文学系
个人基本信息:
专长17世纪蒙古语的研究,其博士学位论文《〈蒙古源流〉语言研究》是首次从语言角度对《蒙古源流》书面蒙古语进行了描写研究的专题论文。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描写、统计、比较等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蒙古源流》的书写特征和语音、语法特点,阐明了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及其特点。已建立了《蒙古源流》的语料库,使用统计数学方法分析语言数据,为全面、系统、科学、细致地研究《蒙古源流》语言资料打下了基础。首先,在《蒙古源流》蒙古书面语书写特点方面,主要描写了《蒙古源流》中书写短元音、复合元音、长元音以及辅音的特征。其中论述有关语音和谐的书写特征,并叙述了“h(软硬辅音)、g(软硬辅音) ”辅音的不和谐使用的情况及带有“t”辅音的附加成分在软硬辅音以及元音结尾的词干后面均可连写的独特的书写特征,连结元音归则方面以变字母“d”结尾的动词词干后面出现“使变字母”时,增添“ du~dü”和“u~ü”的特点。《蒙古源流》中出现了一词多形的书写特点,从多方面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与现代蒙古语的书写特点相比较,归纳出了《蒙古源流》中的正字法的书写特点和字、词的书写特点。《蒙古源流》蒙古书面语使用范围及其意义和作用。从动词的式、体、态等语法范畴到形动词、副动词等诸形态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通过中世纪蒙古语言和现代蒙古语比较研究,阐明了《蒙古源流》语言的动词变化情况。80年代末90年代发表了《论蒙古族火祭习俗》(《蒙古语言文学》1987年第7期)、《关于讲解主从复合句》(论文被选用在辽宁民族出版社蒙编部编写的《民族教育研究论文集》里、1996年10月)等二十多篇论文。2000年以来主要以研究17世纪蒙古书面语言为主.
从事工作及专长:
17世纪蒙古语
科研成果:
发表的论文有《〈蒙古源流〉中“ber”释意》(《内蒙古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蒙古源流〉中的第一、第二人称领属格语气词》(《蒙古语言文学》2004年第1期),《〈蒙古源流〉陈述模式探析》(《内蒙古社会科学院》2004年第5期),《关于〈蒙古源流〉中的反身领属附加成分》(《蒙古语文》2004年第2期),《“anu、inu”的演变》(《蒙古学研究》2004年第1期),《〈蒙古源流〉中“anu/inu”的使用情况分析》(《内蒙古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论〈蒙古源流〉语言的祈使式》(《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蒙古源流〉中辅音和谐的书写法》(《蒙古学研究》2006年第4期),《〈蒙古源流〉中连接元音的写法探析》(《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关于〈扶助成吉思汗执政的传记〉中的词语特点》(《卫拉特研究》2007年第2期),《〈蒙古源流〉中长元音》(《内蒙古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25-29页),等1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蒙古源流〉中长元音》论文特别是在长元音方面,用书面语和口语的对应规律论证了《蒙古源流》所代表的语言中已经出现长元音,并归纳出了这些长元音在《蒙古源流》中的表现形式。即:<1>用单元音字母标示;<2>用重叠元音字母标示;<3>用长音节形式表示等三种形式。对中世纪和现代蒙古文、蒙古文信息处理方面也有所研究,目前承担校级课题《青海蒙古土语语音研究》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