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家学者
许浩福
研究领域----- 少数民族语言
姓名: 许浩福
来自:中国
出生:1931-2011
籍贯:江苏省常州市
职称:副研究馆员
地址:
主页:
电话:
邮箱:
头衔: 副研究馆员

所在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个人基本信息: 1950年毕业于江苏省立洛社师范学校,同年被分配到苏南行政公署文教处,从事工农教育工作。1951年入中国人民大学俄文系学习,1955年毕业后任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冶金陶瓷研究所俄语翻译。1956年8月调到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任翻译,并陪同苏联专家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吉克自治县进行塔吉克语调查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翻译了苏联专家撰写的《塔吉克语调查的情况》一文(载于1957年的《少数民族语言调查通讯》)。同时,还与其他同志合译了一篇文章《编纂俄语——民族语辞典的经验》。1958年参加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所访苏代表团访问了苏联。1959年至1961年被派往苏联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民族学校研究所进修,内容是《语言学中的平面比较》,主要是学习俄语与各民族语言对比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民族学校如何在民族语言基础上教学俄语的方法和经验。回国后在民族研究所从事民族语文学术情报资料工作。

从事工作及专长: 少数民族语言

科研成果: 在工作期间期间,搜集了大量国外有关我国民族语文的研究动态、学术论著目录、研究机构及其他有关资料,翻译了许多与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有关的学术论文,并在此基础上编印内部刊物《学术资料》(1962年至1964年共出了30期)、《民族语文研究参考资料》(1975年至1977年共出了4期)。许浩福在这两个刊物上先后发表了《印度、巴基斯坦、锡兰和尼泊尔境内的藏缅语族诸语言》、《论新疆维吾尔语的方言》、《越南语的发生学问题》、《越南的语言状况和越南民主共和国的语言研究工作》、《列宁主义的民族政策和苏联民族语言的发展》等译文(共五万多字)。后来,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历史室编的内部刊物《历史译文集》(第7集,1977年)上发表了一篇译文《突厥学》(约二万七千字);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语言室和中国民族语言学术讨论会秘书处合编的《阿尔泰语言学论文选译》(1980、1982年)、《汉藏语系语言学论文选译》(1980年)上发表了《苏联现代突厥语言学总结和问题》、《突厥语言(一般知识和类型描述)》、《论语言学中的阿尔泰假说》、《论台湾及其在发生学分类法中的地位》等译文(共约7万字)。1983年以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语言室编的《民族语文研究情报资料集》上先后发表了《现代维吾尔语中的代词词干》、《现代藏语中的双音节重叠词》、《研究突厥语和蒙古语亲缘关系问题的一些有效方法》、《关于西部裕固语谓语结构的一种古代类型》、《台语言中的重叠法》、《侗—水语言词首辅音的构拟》、《苏联现阶段的维吾尔语言学(总结和问题)》、《苏联突厥语言学六十年》、《苏维埃时期民族语言问题的解决》、《维吾尔语中的同音词问题是词汇借用的结果》等译文(共9万多字)。为了便于语言学家、民族语文工作者,特别是突厥研究人员了解国外的研究情况,从1976年起先后搜集并翻译了8篇国外有关突厥学研究情况的文章,并汇编成了译文集《国外突厥学研究概况》(共1303万多字,已于198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此书共介绍了苏联、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西德、日本、瑞典等8个国家的突厥学研究情况,其中涉及突厥学在这些国家的发展史、研究机构、人员、成果及当时的研究任务。1981年后还按工作计划翻译了苏联学者ɓ.A.谢列勃连尼柯夫和H.ɜ.加吉耶娃合著的《突厥语言历史比较语法》一书(约三十万字),并根据1986年出版的第二版修订本进行了重译和校订。此书简明地叙述了突厥诸语言的语音、语法形式和句法单位的历史,首次对所有突厥语言的语音、形态和句法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和综合的历史比较分析。随后还搜集和翻译了有关国外社会语言学研究情况和各国社会语言学问题的20篇文章(共33万字),并汇编成《国外社会语言学译文集》。其中主要介绍了美国、匈牙利、德国(原东德)、捷克等国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情况,以及亚非各国(包括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阿富汗、以尼日利亚和喀麦隆为例的西非各国、以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为例的东非各国、乌干达)的语言情况和语言政策,也涉及到语言规划问题。但是,最后两部译著由于译者退休等原因至今未能发表。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院6号楼     邮政编码:100081
E-mail:zgmzyy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