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才德
研究领域-----
汉藏语言学、比较语言学、方言学、社会语言学
姓名:
薛才德
来自:中国
出生:1953--
籍贯:上海市
职称:教授
地址:
主页:
电话:
邮箱:
头衔:
教授、博士生导师
所在单位:
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
个人基本信息:
1977年考入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李兆同教授的助手,从事语言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师从谢自立教授,攻读现代汉语硕士学位,再后考入南开大学师从邢公畹教授,攻读汉藏历史比较博士学位。读博期间,曾师从瞿霭堂教授,学习藏语和藏文。
现在上海大学文学院工作,任中文系副主任、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理事、上海市语文学会副会长、《语文论丛》编委、上海大学上海方言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跟本科生讲授过“现代汉语”、“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语言学概论”、“欧美语言学史”、“国外现代语言学流派述评”和“语言和社会文化”等课程。跟外国留学生讲授过“高级汉语”。跟研究生讲授过“历史语言学”、“汉藏语言概论”、“汉藏语言学文献导读”和“汉语史研究”等课程。
薛才德研究的范围主要涉及汉藏语言历史比较、语言接触、汉语方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等方面。在汉藏语言历史比较方面。《语义比较法和汉藏语言历史比较研究》(2001),全部使用汉语和藏语的材料来讨论邢公畹教授首创的语义学比较法在汉藏语言历史比较中的功用。指出,由借词造成的同音和多义对语义学比较法识别同源字干扰很小;与同族词比较法相比,语义学比较法视野更开阔,操作更方便;通过字义上的多项对应,语义学比较法能揭示语言间词汇-语义系统的种种联系,并为同族字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还能揭示一些发人深思的语言现象。《汉语藏语同源字研究》(2001),创造性地将邢公畹先生创立的“语义学比较法”运用于汉语与藏语的历史比较研究中,在参考前人有关成果的基础上,找出了211组汉语和藏语同源字,论证了它们之间的语音对应,并提出了关于上古汉语有复辅音声母和韵尾以及辅音韵尾与声调关系等有见地的观点。《藏文前加字*和上古汉语的鼻音前置辅音》(2001),使用语义学比较法,进行藏文和上古汉语的比较,论证藏文前加字*所标记的实际语音和上古汉语的鼻音前置辅音。《藏文后置辅音j-和中古汉语-i-的来源》(2004),中古汉语-i-介音的上古来源各家说法不一。李方桂为上古汉语构拟了一个*-j-介音。而这个*-j-介音,在汉语藏语同源字的比较中,是可以跟藏文后置辅音j-对应的。根据亲属语言的材料和藏语本身的材料,可以证明藏文后置辅音j-,大部分来源于后置辅音l-,小部分来源于后置辅音r-。由此可以推论与藏文后置辅音j-对应的上古汉语*-j-介音实际是个后置辅音,它大部分来源于后置辅音l-,小部分来源于后置辅音r-。《汉语去声源于韵尾-S说质疑》(2002)用藏语材料和汉藏比较材料证明:从调类方面来说,跟藏文-s尾字对应的汉语同源字,可以是去声字,也可以是非去声字。在汉藏同源字中,跟汉语去声字有关联的藏文,可以是-s尾字,也可以是非-s尾字。汉语的去声跟藏文韵尾-s没有一对一的对当关系。从调型方面来说,-s尾可以影响声调,使之产生一个降调,非-s尾也可以有同样的作用。-s尾和降调也没有一对一的对当关系。汉语去声来自-s尾的假说值得怀疑。《藏缅语伯叔舅姑姨称谓研究》(2006),把男性称谓和女性称谓各分成四个大类及若干个小类。指出,各语言称谓的类型同语言的谱系分类并不对应;形成称谓不同类型的原因或者是各语言的自行发展,或者是受其他语言的影响;父辈和母辈各有两个可能来源于原始藏缅共同语的亲属称谓词根。
在语言接触方面,薛才德是中国学者中较早关注南方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发生接触关系,并发现少数民族语言对汉语语音和语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者。《从云南汉语方言阳声韵的演变看少数民族语言对汉语的影响》(1992),运用云南101个方言调查点的材料,论证汉语方言越深入云南腹地阳声韵的鼻音韵尾脱落就越厉害,这是受了彝语、白语等缺乏鼻音韵尾的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所造成的结果。《景洪汉语谓词的一个后附成分与傣语的关系》(1994),论证了景洪汉语的某一格式是傣语影响汉语的结果,影响的途径是“双语”,而傣族双语人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安南水磨房汉语语法的接触变异》(2006)对云南安南水磨房汉语语序的若干特征作了描写和分析,并将它同藏语和纳西语作了一些比较。指出,安南水磨房汉语语序的若干特征是藏语、纳西语对汉语的影响。
在汉语方言学方面。《现代汉语方言分区方法问题初探》(1991)和《在古音类的基础上用定量分析法区划汉语方言》(1994),前者从理论上讨论了汉语方言分区方法存在的问题和必须遵循的若干原则,后者用一种新的定量分析法对汉语方言进行了一次分区试验。《昆明市志•方言卷(一)》(2003)对昆明方言的语音系统、词汇和语法系统作了全面的描写和分析。
在社会语言学方面。《“师傅”、“同志”称谓使用现状调查及其社会原因探讨》(1990)、《景洪城区居民的语言使用及其文化背景》(1999)、《上海市大中学校学生语言生活状况调查》(2009)、《上海市民语言生活状况调查》(2009)等文章都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讨语言使用和语音态度等问题。
从事工作及专长:
汉藏语言学、比较语言学、方言学、社会语言学
科研成果:
已发表论文:《“师傅”、“同志”称谓使用现状调查及其社会原因探讨》、《现代汉语方言分区方法问题初探》、《从云南汉语方言阳声韵的演变看少数民族语言对汉语的影响》、《景洪汉语谓词的一个后附成分与傣语的关系》、《在古音类的基础上用定量分析法区划汉语方言》、《允景洪方言谓词后附成分“给你”》、《汉藏语言谓词PXP重叠式》、《景洪城区居民的语言使用及其文化背景》、《藏语汉借词的特点》、《藏文前加字*和上古汉语的鼻音前置辅音》、《语义比较法和汉藏语言历史比较研究》、《汉语去声源于韵尾-S说质疑》、《藏文*-r、*-l韵尾与上古汉语若干韵尾的对应――兼论前上古汉语的复辅音韵尾》、《汉藏语言研究—第34届国际汉藏语言暨语言学会议论文集》、《汉语上声源于某一韵尾说质疑》、《试析中古汉语三等韵-i-介音的来源》、《藏文后置辅音j-和中古汉语-i-的来源》、《汉语方言梗摄开口二等字和宕摄开口一等字的元音及类型》、《吴语梗摄字和宕摄字的分合及类型》、《安南水磨房汉语语法的接触变异》、《藏缅语伯叔舅姑姨称谓研究》、《上海话语音的演变与方言接触》,载薛才德主编《语言接触与语言比较》、《上海话入声韵母与苏州话、宁波话的比较》,载薛才德主编《新世纪语言学的新探索》、《从无为方言的“吱”与苏州方言的“仔”看江淮官话和吴语的关系》(第一作者)、《上海市大中学校学生语言生活状况调查》、《上海市民语言生活状况调查》、《上海话与苏州话、宁波话的音系比较——兼论方言接触对上海话的影响》、《上海话的文白异读》。
已出版专著:《实用语法修辞》(与人合编),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新编词语多用词典》,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汉语藏语同源字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昆明市志•方言卷(一)》,人民出版社2003年;《汉藏语言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语言接触与语言比较》(主编),学林出版社2007年11月、《新世纪语言学的新探索》(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