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家学者
颜其香
研究领域----- 佤语
姓名: 颜其香
来自:中国
出生:1933- 2010
籍贯:重庆江北县
职称:副研究员
地址:
主页:
电话:
邮箱:
头衔: 副研究员

所在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个人基本信息: 1956年5月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原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文系佤语专业。同年5月随即参加了国家民委、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全国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三工作队赴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调查语言。1957年3月正式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民族研究所从事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研究工作至退休。 工作经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56年至1964年大部分时间在云南第三工作队和云南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领导下进行田野调研工作,长达八年之久。在此期间,1956年5月至1957年1月大部分时间是对佤语进行普查及对普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划分佤语方言土语,为佤文方案(草案)的创制做准备。1956年至1957年3月参加了该方案(草案)的设计和修改工作。1957年3月佤文方案(草案)在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科学讨论会上通过后,参加地方组织的培训佤文师资和佤文扫盲试验推行工作。1957年7月,首期佤文试验推行培训班在沧源县县委党校开办,参加任教之一。学员70名,来自各方言区,有教师、干部、农民等,随后,多次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教学和群众性扫盲工作。1958年至1960年,投入佤文的修改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少数民族文字方案中设计字母的几项原则”的指示精神,结合试验推行广大佤族群众的意见,对草案进行了修改,完全采用拉丁字母,并在字母形式上、读音上尽量与汉语拼音方案靠陇,便形成了今天通用的佤文。 中国孟高棉语言的研究工作可分为描写研究和比较研究两个方面。 业务工作初期,多佤语的调查研究投入的时间比较长,为了全面了解南亚语系和了解中国孟高棉语言情况,1976年恢复业务工作以后,就到民族地区调查布朗语、德昂语、格木(克木)语、莽语等语言,为研究工作打下基础。1993年退休之后,主编了《中国少数民族风土漫记》。此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真实、形象、生动再现了55个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高品位的纪实文学作品,参加 编写的有70多人;主编了《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荟萃》,此书是我国第一部介绍55个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特征的著作。内容包括千余种最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食品及烹饪技艺;民族食俗的渊源与交融,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参加编写的有60余人。

从事工作及专长: 佤语

科研成果: 已出版专著有:《佤汉简明词典》(主编颜其香,周植志、赵明、王敬骝等);佤汉拉对照《动植物名称》(内部印刷。主编颜其香,与赵明、周植志合著);《佤语简志》(与周植志合著);《佤语方言研究》(与周植志、陈国庆等合著);《中国语言地图集》(负责编写佤、德昂、布朗语言的分布图);《德昂语布雷方言音档》(内部印刷);《中国孟高棉语族语言与南亚语系》(1995年,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 已发表的论文有:《从现代佤语的方音对应看古代佤语的辅音系统》(与周植志合作)、《论古代佤语的元音系统》(与周植志合作)、《崩龙语概况》、《布朗语概况》(与周植志合作)、《佤文》、《德昂语》、《佤语数词的构成和特点》、《关于佤语的词序问题》、《德昂族民间文学概况》(与杨忠德合作)、《佤语动词的时貌系统》、《佤文工作的回顾与展望》、《云南边陲妇女的城市化过程》、《云南边疆城镇的崛起与民族关系浅说》、《格(克)木语元音长短与松紧、声调的关系》(与周植志合作)、《布朗族民歌格律初探》、《格木语形态构词法浅论》。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院6号楼     邮政编码:100081
E-mail:zgmzyy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