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保亚
研究领域-----
历史语言学、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言文化学、语言哲学
姓名:
陈保亚
来自:中国
出生:
籍贯:四川德阳
职称:教授
地址:
主页:
电话:
邮箱:
头衔:
教授,博士生导师
所在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
个人基本信息:
1985年考入北京大学学习语言学,师从徐通锵先生。1988年获北京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北京大学社会学所博士后流动站,跟随费孝通先生、徐通锵先生研究社会语言学及汉藏语系发生学分类研究。曾先后在云南民族学院、云南大学任教并长期从事滇、川、藏民族语言调查研究。1990年7月至9月与云南大学木霁弘教授等在滇藏川三角地带徒步3个月调查茶马古道上的语言与民俗。1996年到1998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从事理论语言学教学和研究工作。1998年到1999年在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学系做客座研究员,与王士元先生、邹嘉彦先生合作从事汉藏语系谱系树数理分类研究。2000年至今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研究员。2001年7月至2003年12月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2006年3月-2007年3月任日本大学客座教授。2007年以来任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主任。曾两次获王力语言学奖一等奖。
教学和研究领域的工作:在历史语言学方面 开设的课程有“语言接触研究”、“历史语言学前沿问题研究”。长期在西南民族地区调查,和木霁弘等共同提出“茶马古道”的概念,并通过语言接触的追踪调查研究发现语言的接触是无界有阶的,原词和借词的对应规则相当严格,因此认为同一时空层面有严格语音对应的关系词是确定同源关系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主张分两步来研究语源关系,首先是建立严格的关系词语音对应规则表,区分不同时间层面的关系词,然后根据最早时间层面关系词的有阶分布和数理统计确定这些关系词的语源性质。
在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方面 开设过和正在开设的课程有“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理论语言学”、“当代语言学”、“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语言学讨论”、“理论语言学前沿问题讲座”、“汉语语言学理论研究”。考虑到自然语言理解和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提出平行周遍原则,并主张根据这一原则区分规则层面和不规则层面,着重研究结构关系、词类、直接成份、转换规则、语义格关系、语义特征、语义指向等句法初始概念,强调句法分析的程序化。
在语言文化学、语言哲学方面 开设“语言与文化”、逻辑学等课程。主要从语言的角度研究文化和哲学。认为语言和文化是互生的。语言浇铸思维轨迹,通过思维轨迹影响文化精神。语言是解释思维活动的最重要的可观察手段,是维系文化的最根本的纽带。
从事工作及专长:
历史语言学、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言文化学、语言哲学
科研成果:
已出版专著:《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语文出版社,1996;《茶马古道文化论》,(与木霁弘等合著),1993;《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当代语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汉语音系学的形成与发展》,载林焘《中国音韵学史》第九章,语文出版社,2010;《语言文化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
已发表主要论文:《从核心词分布看汉语和侗台语的语源关系》、《核心关系词的分布与语源关系的判定》、《台佤关系词的相对有阶分析》、《汉台关系词的相对有阶分析》、《再论核心关系词的有阶分布》、《汉台关系词双向相对有阶分析》、《汉台关系词声母有序对应规则表》、《汉越(侗台黎)六畜词聚文化有阶分析》、《汉台核心一致对应语素有阶分析》(何方)、《语言接触导致汉语方言分化的两种模式》、《从语言接触看历史语言学》、On method of stratifying correspondences、《语素时空层次与有阶分析》。
主持课题:自1994年至2011年主持的课题有:汉藏语系语言文化的发生研究(博士后基金项目)、汉藏语系的发生学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11项。
学者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