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通银
研究领域-----
侗台语和其它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及文化、濒危语言、篇章话语、语言类型学和语言与音乐的关系
姓名:
杨通银
来自:中国
出生:1966--
籍贯:湖南通道
职称:教授
地址:
主页:
电话:
邮箱:
头衔:
教授
所在单位:
江苏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
个人基本信息:
1989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民语三系,获语言学学士学位,并免试推荐就读本系研究生,师从杨权教授,专攻侗族语言文学专业。199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语言室工作,任室学术秘书、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侗台及其相关语言和文化研究,先后主持完成或参加省部和国家级研究课题“侗语音档”、“新创民族文字实验推行和调查工作总结”、“中国新发现语言研究”等。1997年赴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阿灵顿校区语言学系学习,1999年和2004年先后获得语言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7年应聘回国,到江苏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和语言研究所工作,继续从事侗台语和其它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和研究。个人研究兴趣包括主要侗台语和其它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及文化、濒危语言、篇章话语、语言类型学和语言与音乐的关系等。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先后到湖南、广西、贵州和云南等省区调查侗、水、布依、拉祜等语言,并在实地调查所获取材料的基础上对相关语言和民族文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特别关注语言系统结构本身的特征,以及语言和文字、历史、文化等相互之间的关系。他较早关注到作为百越后裔之一的侗族,其语言和文化和华南乃至南太平洋区域内其它族群有可靠的关联;在《莫语研究》一书中,经长期实地田野调查和分析研究,率先提出莫话和锦话应为一个语言的不同方言。
《湖南通道侗语---功能视野下的语音、句法和语篇研究》获得江苏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2010)。被遴选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孙宏开教授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研究丛书”,本书是近年来侗台语研究的代表性论著之一,曾先后获得第二届中国侗族文学会侗族研究优秀成果 “风雨桥奖”(2000-2009)、江苏省高校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从事工作及专长:
侗台语和其它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及文化、濒危语言、篇章话语、语言类型学和语言与音乐的关系
科研成果:
已发表论文有《侗族和南太平洋诸民族文化关系的几个例证》等十余篇;出版《莫语研究》、《通道侗语研究》专著两部,参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侗族卷》、《中国少数民族风土漫记》、The Tai-Kadai Languages等五部;主持省“侗族大歌和侗族语言结构关系研究”、“汉语和侗台语若干语法范畴形式与功能研究”等省部级科研项目三项;先后获得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江苏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等重要科研奖项。
学者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