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琳
研究领域-----
苗语、西夏文等民族语言研究
姓名:
应琳
来自:中国
出生:1922—2009
籍贯:上海市
职称:副译审
地址:
主页:
电话:
邮箱:
头衔:
副译审
所在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个人基本信息:
1940年后先后就读于辅仁大学社会经济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44年于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此后曾任中学教员,上海怀幼院院长等职。1950年参军,先后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央军委从事外文工作。1953年转业后任全国科联上海分会学术干事。1956年参加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第二调查工作队赴贵州调查苗语,1957年调入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从事民族语言研究,196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83年晋升为副译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教授。1986年退休。
应琳先生国学和外语基础坚实,知识广博,治学严谨,工作细致,通过对苗语的田野调查和研究实践进入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领域,研究范围广泛,除了苗语,还曾钻研过西夏文等。在研究中尊重语言事实,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运用语言学理论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具有独到的研究视角和学术见解。1962年在《中国语文》发表的《苗语中的汉语借词》是相关领域的早期成果之一。1980年发表的《英语中的藏语借词》将相关的研究进一步扩展。此外先后发表了《“风曰孛缆”考》,撰写了《结构主义学派综合介绍》,《西夏文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译释》,《西夏文研究及其他古文字综合介绍》,翻译了《西夏语的浊塞音》(龚煌城著),《阿尔泰语理论》(尼•波普著)等论著。1984年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进行社会调查并撰写报告。1994年应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邀请出访日本,协助王辅世先生完成《苗语古音构拟》、《宣化方言地图》两部重要论著。年逾古稀她仍孜孜不倦、笔耕不辍,以八十高龄先后完成了《中国的语言》中《苗语》的修订,整理编辑了《王辅世民族研究文集》的全部稿件。这些成果和工作显示了她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治学功底。应琳先生还经常对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为开拓社会语言学这一民族语言研究新领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应琳先生掌握英、日、法等多种语言,20世纪60年代后根据组织的安排,主持民族语言研究的情报资料工作,致力于收集、整理、翻译国外语言学论著和情报资料。她充分发挥外语优势,组织全组成员翻译、审校外文资料,不仅对西文学术原著理解透彻,译笔流畅,而且能够解决翻译中的疑难问题,必要时还加上译者注,使译著达到很高水平,为改革开放以后及时开阔民族语言研究人员的学术视野起了较好的作用。她还参加了748工程主题词表研制工作,承担《人类学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相关词条的撰写和译审工作,主持完成了《建国三十年民族语文工作纪要》、《英汉对照语文学用语》等重要文章、文集和工具书,为民族语言研究资料的积累和学术情报建设发挥了奠基作用。
应琳先生曾承担民族所语言室的外语培训工作,辅导青年研究人员提高外语水平。在工作中她耐心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帮助情报资料人员提高专业论著的翻译能力。她还曾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讲授社会语言学等课程。她对后学热情关心,亲切指导,言传身教,诲人不倦,为民族语言研究队伍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事工作及专长:
苗语、西夏文等民族语言研究
科研成果:
1962年在《中国语文》发表的《苗语中的汉语借词》是相关领域的早期成果之一。1980年发表的《英语中的藏语借词》将相关的研究进一步扩展。此外先后发表了《“风曰孛缆”考》,撰写了《结构主义学派综合介绍》,《西夏文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译释》,《西夏文研究及其他古文字综合介绍》,翻译了《西夏语的浊塞音》(龚煌城著),《阿尔泰语理论》(尼•波普著)等论著。1984年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进行社会调查并撰写报告。1994年应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邀请出访日本,协助王辅世先生完成《苗语古音构拟》、《宣化方言地图》两部重要论著。年逾古稀她仍孜孜不倦、笔耕不辍,以八十高龄先后完成了《中国的语言》中《苗语》的修订,整理编辑了《王辅世民族研究文集》的全部稿件。这些成果和工作显示了她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治学功底。她还参加了748工程主题词表研制工作,承担《人类学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相关词条的撰写和译审工作,主持完成了《建国三十年民族语文工作纪要》、《英汉对照语文学用语》等重要文章、文集和工具书,为民族语言研究资料的积累和学术情报建设发挥了奠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