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骅
研究领域-----
彝语阿细语和哈尼语、侗台语族语言、壮语及创制壮文
姓名:
袁家骅
来自:中国
出生:1903—1980
籍贯:江苏常熟县张家港市
职称:教授
地址:
主页:
电话:
邮箱:
头衔:
教授
所在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
个人基本信息:
193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同年在上海北新书局任编辑。1933年至1937年在北京大学任助教。1937年至1940年在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古英语和印欧语日耳曼比较语言学,获硕士学位。1948年又应英国文化协会邀请再次赴英,在牛津大学学术访问一年,攻读历史语言学。回国后转向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研究,先后调查了彝语阿细语和哈尼语。又调查了贵州、广西的侗台语族语言。北平解放后于1949年8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语言专修科主任、中文系教授,直至逝世。袁家骅在学术领域主要有两方面:(1)对西南和中南地区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和研究;(2)从事汉语方言的研究与教学。早在西南联大教书时,曾利用假期赴云南路南等地区调查少数民族语言。
从事工作及专长:
彝语阿细语和哈尼语、侗台语族语言、壮语及创制壮文
科研成果:
撰写出《窝尼语音系》、《峨山窝尼语初探》和《阿细民歌及其语言》。窝尼族现称哈尼族,其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面语族。他利用记录的一千余个词和十四个长篇故事材料,整理出窝尼语声、韵、调系统和几种变调规律,介绍了窝尼语的主要语法规则和特点。《阿细民歌及语言》一书把全部材料逐字逐句译成汉语,分析出阿细语的音位系统和主要语法特征,阐述了阿细语的修辞手段和民歌格律。这不仅为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提供了材料,也为研究民间文学提供了原始素材。
上世纪五十年代,袁家骅和王均、罗季光等人一起从事壮语的调查研究和创制壮文的工作。所写的论文《广西壮语方言分布概况和创制文字的途径》和《壮族语文问题》发表在《中国语文》上,对创制壮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壮语构词法初步研究》(与张元生合作)给壮语辞典的编撰、词儿连写和新词创造等工作提供了参考资料。《壮语/r/的方音对应》一文,为原始壮语构拟了一系列的单辅音和复辅音、11个对应公式,找出了壮语南北方言51个调查点的语音对应条例。《汉壮语的体词向心结构》以描写语法为根据,对两种语言的体词组合进行分析,比较了其间的异同,有助于同系属的姐妹语言之间开展历史比较研究。1955年到1956年袁家骅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讲授“汉语方言”课。从历史方言学角度说明汉语方言发展的来龙去脉,从描写方言学角度举例说明各大方言的主要特点。在大量方言资料的基础上写成《汉语方言概要》,1960年由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受到国内外语言学界的重视,1989年再版。袁家骅还和赵世开、甘世福合译了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他的著述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终生为培养教学、科研人才做出了贡献。
学者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