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乐赛月
来自:中国
出生:1933-
籍贯:上海
职称:副研究馆员
地址:
主页:
电话:
邮箱:
头衔:
副研究馆员
所在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个人基本信息:
1956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瑶语专业。同年被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1968年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与民族研究所合并。1979年为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86年为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馆员。1986-1993年担任民族研究所语言室主编内部刊物《民族语文情报资料集》责任编辑。1956年参加工作至1993年底退休。所从事的工作分为两个阶段。
一、56-62年参加苗语川黔滇方言调查和研究。56年毕业时正值对全国少数民族语言大调查。在马学良和王辅世教授领导下,参加苗语川黔滇方言的调查,曾深入川黔滇方言分布所在的四川宜宾的筠莲,泸州的叙永、贵州遵义、毕节织金等地记录川黔滇苗语材料。56年11月参加了在贵阳召开的苗语科学讨论会。会上确定贵州毕节先进乡大南山的苗语语音为川黔滇方言文字方案的标准音。会后,对先进乡大南山苗语作进一步的补充调查。除记录语言音系材料外,主要记录了大量的长篇材料。内容有故事、传说、歌谣、谜语等。为进一步研究苗语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58年又记录了贵阳甲定、紫云等地的苗语长篇材料,为川黔滇苗语次方言和土语的划分提供了相应的材料。苗语川黔滇方言与过去所学的瑶语是两个不同的语言,差别很大。通过语言大调查给我提供了学习苗语的机遇,使我对陌生的川黔滇方言达到会听、会说、会写,能熟练地掌握它,记音的速度大大地加快。57年下半年学瑶语的人员全部去广西参加瑶语调查,被留在苗语组工作。58年四月回北京参加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语文科学讨论会。59-62年参加王辅世先生主持编写的《苗语调查报告》的一些具体工作。
二、63-93年。63年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语言室成立了资料组,乐赛月被调入该组,从事国外民族语文情报资料的搜集和论著的翻译、编辑内部出版的刊物。1.负责欧美方向的,从了解国外有那些学者从事民族语文研究及其成果发表的情况开始,将多年所搜集的条目进行整理,按语言系属分类、翻译、编排,编辑了国外有关汉藏语言、澳亚语言、南岛语言论著目录集(至80年止),共收入3800多个条目。该《目录集》从83-87年连续刊登在《民族语文情报资料集》,供语文工作者参考
从事工作及专长:
苗瑶语
科研成果:
论著的翻译。专著:(1)《汉藏语言概论》(白保罗,1972年,与罗美珍合译,1984年内部出版);(2)《彝语支源流》(D.布莱德雷著,1979年,与陈康、鲁丁合译);(3)缅彝语言,原始彝语支构拟中的(*声调、*形态、*句法部分,次级分类)。(4)词汇表、附录,以及撰写的前言等。1991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译文:翻译了有关语音系统的论述和构拟、语言比较研究、语言系属探讨以及未分语群的归属研究等论文21篇,如《蒙古语言的分类问题》(宾尼克,1987)、《再论汉藏语言》(白保罗,1976)、《独龙语与原始藏缅语比较研究》(罗仁地,1987)、《苗瑶语言与藏缅语言的早期借词关系》(白保罗,1987)、《简评白保罗的<苗瑶语之谜——那峨语>》(斯特雷克,1987)、《汉语、台语和苗瑶语》(唐纳,1963)。这些译文分别发表在《民族译丛》和《民族语文情报资料集》刊物上。
3.编辑《国外语言学家简介》。编译了美国、加拿大、丹麦、澳大利亚、日本等17位著名语言学家简介,如张琨、博德曼、浦立本、伯令、斯特雷克、桥本万太郎、易家乐、艾杰瑞、布来德雷、莱曼等。所用的素材都由他们本人提供。这些简介分别刊登在《民族语文情报资料集》(1985-1992第5期-第13期)。
4.编辑《民族语文情报资料集》刊物。《民族语文情报资料集》是语言室主编内部出版的一本刊物。83年创刊,每年两期,1991-1992年改为每年一期,每期28-30万字。内容有译文、书评、人物简介、会议报导、论著目录等。85年起由乐赛月担任该刊物的责任编辑。至1992年停刊共编辑了第5期至第14期,共9期。负责组稿,把搜集到的有价值的论文,组织翻译,审阅译稿,编辑加工、校对。此刊物在沟通民族语言研究信息方面起了较好的作用。
5.撰写论文:(1)《贵阳花溪甲定语的前加成分》(《民族语文》1979年第3期);(2)《泰国苗族的宗教和巫师制度》(《异域风情》)1986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3)《国外苗瑶语言研究介绍》(《民族语文》1996年第3期)。